刘志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与风险防范

发布时间:2024-09-30 文章来源:金融街观察作者:刘志彪

新质生产力将在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中国经济塑造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在2024年第3期《金融街观察》撰文表示,除了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外,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提前澄清一些认识。


刘志彪阐述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与措施表示,当前我国如何发展以智能技术尤其是“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概括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接续性看,需要在传统产业、新业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二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策略看,需要积极推进对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联合行动。三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治理结构看,需要在产业链上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四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看,需要形成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之间的互动和互促作用。五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看,需要充分展现知识、技术、人才三大要素的市场价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刘志彪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范一些误区、避免某些乱象。


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澄清可能的认识误区。一是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误解。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后催生的、以当时先进技术和新产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技术变革而变化的。从技术革命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个力”的演化过程,即“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在现阶段社会日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条件下,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智能技术尤其是“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它的内涵边界是可以确定的。二是对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全要素生产率(TFP)存在不同的认识。三是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误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要抓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抓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四是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机有误解。其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以生产力突破带动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通过加快改革开放来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主要手段和工具。


另一方面,需要在发展行为上,预先防范可能出现的某些乱象。一是从实施主体的认知看,因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技术变革而变化,因此容易导致其概念被误解与泛化,从而促使各地为追随潮流趋势而滥用,形成“新瓶装旧酒”格局。二是从推动主体的习惯与偏好看,在政府主导型发展体制下,在赶超经济体制下养成的“产值、生产能力、投资”等习惯性偏好,往往不太考虑实际的市场需求约束,因此很容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中,导致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三是从推动主体管理方法的特点看,在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格局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用行政手段推动和下达指标、以各种补贴创造“洼地”、进行业绩的政绩考核等,是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但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改革旧的发展体制,让市场更多地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一些少数最重要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如某些未来产业、基础性的“算力”产业,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变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为中央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内卷。四是鉴于金融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有效作为,另一方面要预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走样和扭曲。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