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稳经济、稳外贸政策措施推动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稳经济”提供强劲动能。
上海“V”型态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上海进出口一度探底,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好,加之政策发力,前三季度上海外贸实现“V”型修复。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上海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前三季累计增长5.6%。上海外贸经营主体活力充足。前三季度,上海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万家,同比增加1.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5.8%,占61.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3.3%,占29.1%。同时,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前三季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6家、外资研发中心17家,累计分别达877家和523家。
“上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和外贸订单,实现了三季度经济反弹。”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得益于国家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上海一揽子应急纾困政策的有效实施。
“这也是上海在国内国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吴福象指出,上海对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东盟、美国、“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其他金砖国家具有较好的外贸基础。同时,近年来,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下,对内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对外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在经济、金融、外资外贸、航运物流、科技创新以及综合营商环境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上海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控制力,提高了上海经济韧性。
“简而言之,在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上海有能力在高经济基数的基础上,持续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充当稳全国经济大盘之锚。”吴福象说。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经济总体形势和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节奏也没有改变。
“上海充分发挥外贸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困难挑战,各类企业全力复工复产复市,抢抓订单,开足马力生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夯实了全市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洪涛说,例如,1月至9月上海新增首店703家,全年预计引进首店超过800家,全国领先。
在出口带动下,前三季度,上海GDP累计30956.6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首位。
“上海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产业,抢占新赛道,拓展新空间,新动能持续释放。”洪涛指出,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42.5%。其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分别增长65.4%、13.8%和5.8%;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9%。
苏浙皖外贸内生动力增强
前三季度,苏浙皖三省外贸主体增加,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江苏实现进出口总额4.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浙江进出口总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安徽进出口总值分别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8%、长三角地区的5%、中部六省的20.2%,排名中部第2位、全国第13位。
在吴福象看来,江苏前三季度外贸的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贸易方式转型,“从加工贸易走量模式转向一般贸易,贸易自主性增强。同时,江苏民营经济参与国际贸易能力持续提高,已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兵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和自贸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贸易有较大增幅。从历史数据看,外商投资企业在苏投资更加多元化,对科技类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有所增加。
对于浙江的表现,王兵分析称,一方面,浙江外贸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有了较大增长。另一方面,浙江贸易方式创新,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贸区开展跨境电商,成为浙江外贸新引擎。此外,得益于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产业链门类比较齐全,能够对外商投资项目提供产业链上下游支持,从而吸引全球外资来浙投资兴业。
“安徽与主要贸易伙伴有较好的贸易基础,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王兵说,“综合保税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以及RCEP的贸易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如发放RCEP原产地证书,让外贸企业切实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推动安徽外贸保稳提质。在利用外资上,安徽坚持“双招双引”,强化国内外产业链协同合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长三角前三季度外资外贸加快增长,有三方面原因。”王兵总结称,其一,国内有效统筹防疫与经济恢复,保障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等政策效果显现,同时全球供应链持续恢复,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好的外资外贸基础。其二,汇率因素。在全球高通胀环境下,我国长三角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价格效应支撑作用较强。其三,海外需求扩张,叠加前期外需订单积压释放的拉动效应,长三角开启“赶工模式”。
“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稳步推进。”洪涛分析指出,总体来看,长三角相互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进博会的正面效应明显,保持了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的抗风险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韧性。
“2022年上半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三角41市中仍有40市保持GDP增速正增长,其中22城增速跑赢全国上半年增速,15城增速超3%。”洪涛说,前三季度进出口数据也充分凸显长三角整体市场体系建设,具备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2022年以来,在疫情背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充分发挥长三角产业链“强固补”和都市圈发展优势,深入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