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7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笪颖


民营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11月20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办,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南京举行。


会议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邀请60余位来自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就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良好营商环境构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是民营企业投资兴业、蓬勃发展的热土。无论怎样深入地开展关于提升营商环境的学术交流、业务研讨都不过分!”会议的开幕式环节,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提出,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另一方面,优化营商环境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江苏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东升也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回升向好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期,要在全社会形成充分尊重和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广大社科学者要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民营经济研究工作,紧扣营商环境优化主题,聚焦企业关心关切的急事难事,多谋前瞻方案,多提管用建议,帮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更好地认识大势、明确方向、把握机遇。


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介绍了学校“文科赋能工科”的发展理念。他表示,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一直在学科交叉与应用创新领域积极探索,在工科与人文社科的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在工科技术领域的优势,围绕国家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需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力,为社会生产力提升贡献实际价值。


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邀请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徐康宁,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创会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吴跃农,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史翔,金陵金箔集团董事局主席江楠分别带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工程校资企业——康尼机电创新发展的剖析与启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营商环境优化民企实感》专题分享。


徐康宁提出,科技创新是一国强盛之根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加快科技创新。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与此同时,产业创新又为科技创新提供需求和牵引。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一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企业要解决的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纳入重大技术攻关计划;二要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三要推进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成果和人才评价制度;五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企业交流的通道。


吴跃农强调了“平等对待同等保护”之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党的纲领性文件和我国法律、制度均为民企“平等对待同等保护”提供了保障。实践中,要加快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并施行执行,坚决扭转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薄弱局面,普遍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意识,坚决尊重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素”的平等地位,尊重民营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自己人”的平等身份。


史翔分享了康尼机电自1992年创建以来,在电力连接器、干线车门、城轨车门、高铁车门等领域不断取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自主国产化的创新发展故事。江楠提出,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无疑是民企信心的重要来源。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更是民企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民企参与竞争、跨步发展的紧迫感。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淮阴师范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的20位青年研究员也在分论坛环节逐一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建议,从政企合作深化、企业韧性与投资偏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绿色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不同角度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条件激发民企活力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出席会议。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宣读本次会议“优秀论文”名单。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仰飞,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群分别主持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陆华良作会议总结。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曹劲松,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史修松,金盾检测高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张菲,南京工程学院教授王海荣,老虎工业云联合创始人、总裁陈军参与圆桌论坛环节的交流研讨。


曹劲松认为,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营商环境有三个维度的考量,一是城市的活力,二是治理的效力,三是人文引力。发展中,更好地从人的需要出发,为各个社会主体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发展条件始终是不变的主线。史修松表示,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核心的是要通过系统的优化,让各个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好的效率。王海荣基于其团队对能源行业上市公司ESG表现(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的表现)的实证研究,建议新能源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ESG的理念全面地融入企业战略、文化、生产、经营全过程,构建和完善ESG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市场竞争优势。陈军阐述了政府从体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张菲分享了金盾检测作为一家从事网络和数据安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服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网络安全领域的前瞻性实践探索。


与会嘉宾与学者们的广泛交流不仅加深了大家对营商环境复杂性的理解,还为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采访链接 >>>


以“高峰突起、高原夯实”的学科布局支撑江苏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2023年6月,江苏省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部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南京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积极主动对接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布局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会议期间,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接受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学校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的特色化应用型办学路径。


“登峰计划”强特色筑高峰


孙爱武介绍,近年来,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出台了《南京工程学院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登峰计划”》,统筹实施“十大一流工程”。


其中,对照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学校制定出台了《南京工程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25—2027)试行》。重点聚焦智能制造、能源电力、人工智能领域,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牵引,打造以国家、省一流专业为引领、校重点专业为支撑的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管理类、艺术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类等专业群,培育高峰学科、拓展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6个省级创新团队,10个校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67个研究所,其中80%左右的相关平台服务于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等相关产业。”孙爱武说,学校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模式,着力完善“方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的学科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平台布局。2021年至今,学校与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产学研项目共计立项2110项,合同经费67971.237万元,知识产权转化合同经费3460.72万元。


“四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


孙爱武表示,作为首批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之一,南京工程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四个对接”(与南京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对接、与学校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相对接、与科技镇长团挂职人员相对接),以高质量服务开辟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为促进资源整合、技术推广、成果快速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学校的电力、材料、能源等优势学科团队,多次参与行业协会甚至国家标准的制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过程中,依托各产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产教融合平台,以及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型课程、产教融合型教材、产业教授等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学校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现已获得国家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6项。凭借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叠加南京市江宁区的智能电网产业优势,建成立足江宁、南京,辐射江苏的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世界电谷”。


实现高质量就业


2022年,南京工程学院受邀在教育部“办实事、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作“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主题交流发言。2023年,南京工程学院在国务院就业工作调研座谈会上作为江苏省内唯一高校代表汇报发言。考核显示,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稳居全省前列,连年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核A等次。


对此,孙爱武认为,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意义重大。南京工程学院逐步构建起了以项目教学为特色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方面,学校在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学校联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六大行业协会、国家电网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成立8个产学研联盟和31个专业(类)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和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稳步提质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秉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障高质量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引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理念,始终将产教融合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近三年来,学校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留江苏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向好。本科生工作专业相关度保持在70%以上,研究生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度平均为90%,用人单位对本校研究生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保持在90%左右。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