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丁宏专栏

丁宏:江苏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5 文章来源:群众作者:丁宏


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深刻把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江苏作为工业大省,在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方面,肩负着“率先、带头、先行”的光荣使命,“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推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早日到来,江苏必须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努力使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使绿色发展成为江苏继续走在前列的鲜明优势和品牌。

发挥江苏绿色发展的优势

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江苏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从2010年的60.5提高到2014年的76.4,全省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绿色产业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江苏201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更大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以产业优化升级减轻环境负荷,以创新驱动减少资源投入,借助“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绿色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逐年下降,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能源效率提升,江苏省能源消耗增长呈现总体下降态势,近年江苏省以4.6%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10.0%的GDP增长。截至2015年底,江苏风电、光伏、生物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94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达到706亿千瓦时,并实现全额消纳,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耗24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370万吨。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PM2.5年均浓度值逐年下降,太湖治理连续8年实现“两个确保”,城乡环境整治覆盖率达到95%。

破解江苏绿色发展的难题

生态环境质量是我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全省13个省辖市城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苏中地区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13年达标(61.7%)变为2014年的不达标(57.5%)。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差是江苏实现绿色发展的瓶颈。江苏人口密度大,人均国土面积少,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资源更加稀缺和宝贵,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在全国排名靠后。

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低是江苏与绿色发展目标要求差距最大,且呈下滑趋势的最突出问题。2014年江苏全省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指标得分为48.9分,是江苏绿色发展指数中唯一低于50分(满分为100分)的指标,生态空间持续缩减。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下降与过大的土地开发有关,全省土地开发强度达21.9%,苏南5市土地平均开发强度超过28%,远超20%的国际宜居标准,逼近甚至有的地方已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

明确江苏绿色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时期,江苏必须深刻认清新形势下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作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更加自觉地坚持绿色先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尽最大努力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满足江苏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强烈诉求。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江苏省情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利用好江苏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优势,针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以破解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国土空间保护与调整难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地方立法,率先在全国推出省级层面上的《江苏绿色发展促进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推动江苏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突出守住底线,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生态补偿,遏制我省生态空间持续缩减的趋势。对全省资源环境使用现状和承载潜力进行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的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江苏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容量发展的趋势和平衡点,优化调整全省生态红线规划,进一步提高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坚持空间管控一张蓝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决遏制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生态用地持续缩减趋势,加快建立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环境质量领域的突出短板,把我省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青山绿水协调发展的全国样板。针对我省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评价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空气和地表水等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工程,推进苏北地区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创建“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集中整治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突出转型发展,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环境治理等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不断提高绿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环境质量改善,打造江苏绿色发展版的“工业4.0”。

五是突出消费引领,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发展,提高全社会绿色安全和健康消费意识,在江苏率先基本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健全绿色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从而实现需求端绿色溯源,倒逼供给端绿色转型。

六是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建立严格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加强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着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有弹性的环境监管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设计有效的绿色发展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价格、财政补贴、绿色信贷、排放交易等政策工具,使市场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