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陈志龙专栏

陈志龙: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金融安全 | IDEI学者解读十九大报告(五)

发布时间:2017-10-25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陈志龙

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金融安全
陈志龙
南京大学长三角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
财经专栏作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传统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拓展,对指导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治理与现代金融相互交融
 
金融是财富管理的工具,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更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关键。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安全中军事因素分量相对下降,经济金融因素的重要性上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强调国家安全问题,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举足轻重的世界重要金融大国,经济金融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作为大国经济的核心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异常波动的考验,决策层深刻认识到金融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经济金融领域构建基于国家总体安全的全面的、战略性的金融安全防护协同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金融化是两大重要特征。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和金融化两大潮流都是裹挟着巨大的乘数效应而来,它将国家和个人利益的盈亏不断放大,使得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变得更加复杂和迅速。金融因其高杠杆属性而具有特殊的放大器作用,一国金融政策如果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往往瞬间血流成河。高杠杆效应下,损益都会被放大,“如不及时止血,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步”。次贷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强调对金融危机的“在线修复”就是这个道理,当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时,不允许市场原教旨主义无休止争吵。
 
国家治理与现代金融相互交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安全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金融是财富管理的工具,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更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关键。中国已具备世界重要金融市场的规模,中国金融体系是一个巨量的复合型系统,是一个包括了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保险信托期货市场在内的数百亿规模的市场。金融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核,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必须能够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经济丛林中,必须牢牢把握对金融的控制权,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避免和防范危机发生。在面对市场突发性安全事件和重大外部冲击时,必须有全盘的、战略性的、迅速的反危机措施和管制手段,能确保本国金融体系安全、金融主权不受侵害。
 
金融竞争是当代国家发展和竞争中所面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大国经济永恒的博弈。现代金融战是一场超限战,它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迅速击溃一个国家,其风险可能大于他把所有航母战斗群开到你的近海。军事打击只能摧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而金融战以其隐蔽性和残酷性,对一国防务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从当年攻击卢布与苏联解体、从攻击泰铢到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都是并未远去的历史教训。利用现代金融战掠夺全球财富、践踏他国主权、遏制他国发展是新兴全球霸权惯用的手法。微观意义上,金融是财富管理的工具,但在宏观层面,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现代国家治理体现建设,必须充分运用金融工具,牢牢把握对金融的控制权。

金融安全的决定性作用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安全和控制权是在一切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今年4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上讲话时指出,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现代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与现代金融体系相互交融。金融安全和控制权是在一切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过去几年来,总书记多次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过去二十多年间,多起局部区域性金融危机或者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所有的危机都是市场失灵和监管失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者是一对密不可分的连体儿。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毋庸讳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尚不成熟,金融存在难以回避的脆弱性,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总书记强调,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总书记一次次从战略和全局角度高度审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关于金融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阐述对于做好金融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剧烈的金融市场波动,基于国家整体安全的宏观审慎金融开放就尤为必要。19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记者问时指出,汇率浮动更加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至于扩大人民币波幅,周小川强调,这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当前的浮动区间已很少能限制到汇率,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然,有时候扩大一下汇率浮动区间,也是释放一个扩大开放的信号,显示汇改会继续向前迈进,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但大波幅并不是当前最关注的重点。”
 
过去几年间,多个国家都为一场超级信贷繁荣付出了较为沉重的学费。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诱发金融风险的资产泡沫既有可能出现在资本市场上,也有可能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上,还可能在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品。2009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的危机应对策略主要是货币放水,信贷狂潮和货币洪峰交织,导致经济复苏过程异常复杂。长时期的信贷繁荣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事,长期的信贷繁荣终将导致借方与贷方更容易受到金融震荡的冲击,金融市场并不总是大而不倒,持续繁荣背景下的市场往往十分脆弱,有时一个或多个偶发性事件都会引起恐慌。当一场严重的恐慌爆发之际,整体经济难免都会受到重创。所以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十九大期间,周小川也指出了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个重要风险点。从全球范围来讲,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所造成的风险,防止资产价格剧烈调整所导致的风险。对于经济转轨国家,特别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讲,现实的金融风险就是所谓金融机构大面积不健康的风险。“如果经济中顺周期因素太多,使周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
 
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础上,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中,金融不只是金钱,它更是一种实力和权力,一种可与海权、陆权、制空权相提并重的战略权力。金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金融权力是一种战略权力,金融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安全。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建立不是被动防御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构建预警体系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都推出过金融稳定指标(FSI)等,这些基于历史和专业化研究的金融统计指标,对判断和防范金融风险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十九大召开前夕,一向重视技术分析的周小川在与媒体吹风时说“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要考虑到各种困难和潜在危险。”并明确表示“有些改革没有时间窗口,可能稍缓一些。”结合他“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并不是当前最关注的重点”的谈话,再结合一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问题,应该很容易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2015年股灾之后启动8.11汇改,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双双触顶回落。到今年1月底,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近14%,外汇储备从触手可及的4万亿美元跌破3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持续下行给经济金融运行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和压力。负反馈机制的放大效应显现,资金外流加速,股市债市齐跌,金融风险持续加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恐慌性的排队换汇场面。一段时间,各种市场信号较为混乱,形势非常严峻。面对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异常波动,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历史性的定调出在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4日的讲话中,谈到稳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时特别指出:“要通过改革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这件事是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不要操之过急,能干多少干多少,时机好就干得快一些,时机不好就干得慢一点,一切以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为依据。”总书记的这段话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体现了中央对金融改革、特别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视和关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在金融系统较为健康的环境下进行,不能鲁莽冒进急于求成。现在看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一些不成熟的鲁莽冒进行为得到了及时扭转和矫正,有效防范了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础上,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需要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对自身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脆弱性要有正确的评估和清醒的认知,在国内产业转型尚未成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资产定价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不成熟、资产泡沫依然严重的环境下,仓促盲目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放任本币单边下跌,对外汇储备缩水坐视不管,将酿成大概率的风险事件。
 
2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警示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是战略储备、政治储备,也是国家安全储备。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急功近利,不要操之过急,这项改革关系到总体国家安全,条件不具备时不能轻易拆掉“防火墙”、填上“护城河”。这项改革用总书记的话说“能干多少干多少,时机好就干得快一些,时机不好就干得慢一点,一切以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为依据。”
 
总书记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央行和外管局采取了积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投资者信心的实质性动作,加大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境内外主体交易行为的监管,在保证正常合理的国际收支同时,严查境外投资的真实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收支行为,使外汇供需进一步趋于稳定和平衡。同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对话,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17年1月下跌触底后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今年2月,外汇储备在连续缩水16个月后,首次回升至3万亿美元以上,外管局及时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给社会各界以信心。截至9月底实现了连续8个月回升,为2014年6月以来最长连续增长时期。与2017年初相比,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了980亿美元,升幅为3.3%,而上年同期下降了1640亿美元。通过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防止外汇储备的坍塌性流失,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外汇储备的稳步回升,如定海神针,稳定公众信心,对经济金融全局的稳定居功至伟,也对下一步全局性改革提供了良好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崛起是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中国的崛起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而金融资源当然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稳定有多重目标,需要稳定的货币政策以应付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需要稳定的币值和汇率政策平滑贸易和再平衡;在流动性总体宽裕背景下,需要通过降杠杆降低债务率,以防止债务危机和资产过度泡沫化。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但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下行周期中,不良资产持续攀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资产泡沫风险、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体系不成熟等等,我们要积极正视、正确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近来,从黑天鹅到灰犀牛再到明斯基时刻,这些特殊的危机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见诸财经高官的公开讲话,说明我们的政府越来越敢于正视累积的经济金融风险,及时做好危机应对。
 
无论是二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十年前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暴露出主要经济体在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政治行动意愿和危机管理框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加强金融稳定评估和早期预警体系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学习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清醒评估当前金融风险的现状,关注薄弱环节,完善预警监管体系建设,在坚持宏观审慎和国家总体安全下,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提供强大、健康、安全的金融支持。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