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友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张月友专栏

张月友:新时代合肥如何“对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8-02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张月友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关键是“要主动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表,对得上加紧推,对不上及时改”,明确要求各地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中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标找差。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从总任务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基本思路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表现形式看,高质量发展中涉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部署是规划中国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行动纲领,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多举措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建设现代化的服务经济体系,推动服务业在更高平台上扩量增质,更好满足人民在服务业领域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追求。从操作路径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落脚点看,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等民生服务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合肥对表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重点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既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又是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入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下,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重点是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技术储备能力和创新质量。在竞争性领域减少点对点的支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特别要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

  2.适度降低引人政策门槛,加大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投入。合肥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文件,相比国内同类城市,引人政策标准偏高,可考虑适度降低门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留得住存量人才,才能吸引来增量人才。目前,合肥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偏低,建议出台适度提高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来实现引人目标。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交通。截至2017年末,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平稳运行,2号线正式通车,3、4、5号线加速推进,合肥已经迎来地铁“换乘时代”;同时,绕城高速、合宁、合安、合芜高速扩容进展顺利。但是,与长三角另外两省一市现代化交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省内链接合肥的轨道交通情况也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建议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放宽民间投资进入铁路、民航等领域的准入限制,取消隐性壁垒。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城市是服务业发展载体,生产性服务业占城市GDP比重,是衡量该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国际标准,但凡能级大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都接近60%。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城市服务业产值及其比重分别是:上海为20783.47亿元和69%:杭州为7857亿元和62.6%:南京为6997.22亿元和59.7%:合肥为3297.62亿元和45.7%。可见,合肥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部分服务业往往陷入自我循环和发展,在面临外部冲击时震荡剧烈,构成重大风险隐患。为了提升城市能级,必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将打造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软环境作为主线,继续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构建服务业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民生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提质增效。

  4.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目前,涉及经济发展框架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多属于理论阐释和争鸣,尚缺少可衡量和可操作的类似指标体系等政策抓手的研究,使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和落地以及绩效评价困难重重。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乃至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对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要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去综合考虑。一般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第二,要按照同中央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对表的思路,根据市情先设计一个全市统一的最低要求的水平指标体系。然后,再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最突出的问题出发,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在最低水平质量指标体系基础上,再按照各区不同的资源禀赋状况,探索反映各区经济发展特征、具有差异化的区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分别设计高质量指标体系。第三,对指标及其权重设计,倾向于适当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加其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第四,构建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风险、精准扶贫、绿色发展六类反映高质量发展的专题监测统计指标与运行分析统计指标,为分析高质量发展的运行状态、预警高质量发展情况提供工具。其中,结合我国未来三年打好三大攻坚战任务,经济风险、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三类专题监测指标应作为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原文刊载于《合肥日报》2018年8月2日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