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斯春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申斯春专栏

申斯春、蔡怀平:发挥智能科技在抗疫一线的闯关作用

发布时间:2020-02-14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申斯春、蔡怀平


 
作者|申斯春 蔡怀平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疫苗也需要18个月才能研发出来,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防控机制注入高新科技带来的新鲜血液,发挥红外热像、机器人、AI诊断等智能产品在安全复工中的“闯关”作用。

第一关:量体温

面对人流车流,传统筛检方法速度慢且近距离,而红外热像测温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成了今年的春晚“太保“,武汉、北京等地已经在人群密集场所推广使用。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上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就广泛应用到医疗、森林防火、军事等多个领域。近5年来,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热像仪的分辨能力、清晰度达到了临床需求的水平,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

今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给红外热像体温测试仪生产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红外体温筛检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安全可靠,特别适合人流量大的地方筛检使用。其特点是:(1)大面积检测,速度快,被检测人员无需停留;(2)可在5米以外远距离检测,避免检查人员、仪器与被检人员接触造成的交叉感染;(3)测温精准,温度分辨率可达0.01度;(4)直观可见,支持红外及可见光同时显示,克服场地、气候和光线制约,无论室内室外、白天晚上、晴天或阴天都能作业;(5)连续录像,每秒钟成像50次,可存储追溯,有据可查;(6)拥有报警自动抓拍等功能,适合大流量人群的环境下使用。

第二关:克感染

通行和治疗过程中极易感染,而机器人可以成为百毒不侵的钢铁战士,冲上了武汉疫区和其它地方的危险岗位,肩负起人类不可完成的任务。

在抗疫前线上,形式各异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格外引人注意。人们见证了AI战士代替人类的血肉之躯冲锋陷阵的场面,从而打破了之前人们对其实力的质疑。AI医疗服务机器人能够进行病灶的自动检出、定位、弥漫性程度的多维分析并生成自动报告,能够像医务人员一样奔走在各个病房中,看病问诊,能够弥补宝贵的医护人员的空缺。

应用场景之一:物流配送,给前线送枪炮。为了更好地实现机器人配送常态化,京东物流正在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近日京东物流在疫情核心区武汉已基本完成机器人配送的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除武汉之外,京东物流在贵阳、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正常运营,配送机器人正在不断将抗击疫情所需的物资与用户订单安全可靠地送达。

应用场景之二:消毒清洁、送餐送药,在隔离房内当快递。目前已有上百个机器人被送到武汉疫情前线,承担起送药、送餐进隔离区以及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输送过程无人操作,极大减少了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频次,起到较好的隔离保护作用。这些机器人具有无人驾驶技术本领,可以自主识别读取地图,自己认路,记忆超强,不怕病毒,不怕劳累,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消毒清洁、送餐送药任务。

应用场景之三:无人导诊和配药,避免医患交叉感染。据报道,由中国移动和达闼科技捐赠的5G云端智能医疗机器人,可在人流最密集的医院大厅导诊、宣传防疫知识,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帮助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目前已应用于武汉协和、同济天佑等多家医院。驰援武汉的无锡配药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配药和药瓶自动识别,同时具有配药误差补偿。

应用场景之四:搜集信息,进社区排查疫情。随着开工季的到来,城市中即将迎来大量返工人员,抓紧时间进行排查工作刻不容缓,传统的挨家挨户逐个排查的方式显然不是好办法。为了提升排查工作效率,很多社区探索用AI语音系统,借助人机对话的形式,在社区试点智能排查工作。据报道,上海普陀区使用的语音机器人在2天时间内成功开展语音机器人防疫筛查工作,该系统可在5分钟之内打出200个电话,通过语音机器人自动呼叫目标人群的电话,可以与目标人进行多轮交互式会话,收集和确认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近期活动区域、近期接触人群、近期症状等信息。确认完信息后,语音机器人会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每天快速反馈统计结果。这样,以往需要2、3个小时人工打电话,加上统计表至少需要3、4个小时的工作,而机器人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效率大大提升。

第三关:识疫病

AI辅助筛查及疫情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很多医生诊断经验不足,减少误诊漏诊和疫情失控风险。

作为金标准的病毒核酸检测,虽然特异性高,但是敏感性较低、检测时间较长,目前往往需要2-3天左右的时间,再加之核酸检测试剂盒质量标准存在差异,核酸检测稳定可靠性尚存疑,大大耽误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措施和疫情监控。

据报道,目前推想科技与武汉同济医院和深圳三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新冠肺炎AI辅助筛查及疫情智能监控系统,已正式在同济医院和深圳三院等10余家医院上线,投入日常临床工作使用。医生在电脑终端浏览患者CT影像时,AI系统智能提示当前患者是否为可疑肺炎患者,并给与相应提示,协助促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工作的规范化、流程的合理化以及诊疗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提高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与医疗安全。

建议:

1. 要确立用高新技术战胜新疫情的防控方式,形成人员隔而不离、不滞,物资尽畅其流的格局,从而为复工创造前提条件。

2. 要打破常规,创新招投标等政府采购渠道,催生红外热像、医疗服务机器人、AI诊断等新兴产业发展。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数据测算,2018年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但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我国国内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仅占三成左右,且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的中低端。

3. 千方百计让武汉疫区的2家红外热像工厂(华工科技和高德红外)及其它相关企业复工,如果条件不允许,将其人员和设备转移到非疫区适合的地方生产,以解燃眉之急。

4. 加大AI研发力度,努力改变核心技术缺失状况。如目前国内急需的非致冷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技术,只有美英法等国掌握,属出口管制范畴,国内厂家的应用尚存在诸多限制。

5. 我国公开疫情数据,受到了全球相关人员的欢迎,同时还可以通过世卫组织等渠道引进发达国家的人才和先进技术,形成全球医疗科技攻关的局面。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