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友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张月友专栏

张月友:以经济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1-23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作者:张月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共同推进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目标,推动经济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 


  新时代推动经济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论述,构成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和制定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18.5%,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这说明,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经济现代化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为我国进入新的经济现代化历史阶段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这不仅为国家发展确立了新方位,还为经济现代化指明了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经济现代化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着力在破解科技创新卡点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上下功夫。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 


  我们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形势变化,一般着重于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分析,这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新技术革命和新国际分工及其推动形成的世界市场趋势。第二,技术和能够在全球流动的资本和劳动构成世界经济运行的生产要素,其变化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和国际竞争范式,重构了世界产业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改变了世界格局发展走向。 


  从新技术革命看,它从两个方面构成我国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和赶超提供了新机遇。因为新技术取代旧技术,避免了后发国家重走先发国家走过的漫长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支撑后发国家发展追赶的更高发展技术基础和平台,从而提供了后发国家更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采取前瞻性布局和精准布局重大科技产业,使得许多高科技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尤其在光伏太阳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和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迎来“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 


  新时代推动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并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战略任务,投射到经济建设上,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时代化的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战略步骤。 


  短期上,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经济现代化在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安全更加巩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达性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比较紧迫而突出的重点任务是,显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约束性比较强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中期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里约束性强的目标任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长期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构成经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第一特征,表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要务;共同富裕的第二特征,表明经济现代化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与精神文明协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赢的第三、四、五三大特征分别对应健康、绿色、和平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 


  新时代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部署,新时代推动经济现代化有这样一些具体内容。 


  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赋予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内涵。中国有14亿人口,推动如此巨大规模的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优势也是压力。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现代化所面临的焦点问题也由落后的生产力转向落后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素质的提高,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市场规模巨大和人力资源规模巨大,有利于党领导人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会被拉低。要想顺利实现2035年中国经济现代化预定的“可量化型目标”,并不容易。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求在推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包括“共同”和“富裕”两部分。其中,“富裕”是“做大蛋糕”,是生产力范畴;“共同”是“分配蛋糕”,是生产关系范畴。合在一起,就是要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正确认识“富裕”与“共同”矛盾运动规律。那就是,“富裕”决定“共同”,“共同”反作用于“富裕”。合理“分配蛋糕”对“做大蛋糕”起推动作用,不合理“分配蛋糕”(差距过大或绝对平均)都会阻碍“做大蛋糕”,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实践。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核心要旨是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健康的经济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保驾护航,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纠正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盛行等市场失灵。第二,大力发展精神文明,有助于克服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第三,共同富裕中的第三次分配更多指向精神生活富裕,即使其部分内容指向物质生活富裕,带有财富分配正义结果,也受社会道德风尚改善驱使。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到“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以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为主,既能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合理”调节高收入,还是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和促进社会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推动第三次分配,实际上要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富裕。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是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的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经历过两大阶段:第一,内生现代化阶段。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一个内生的和自发的过程,崇尚市场的自发性,忽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笃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自然实现经济现代化,只在经济社会出现严重问题之后,才采取一些矫正和补救措施。经济现代化不同,要求加强对现代化的规划、引导,推动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第二,先污染后治理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都秉持污染权即是发展权宗旨,存在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甚至破坏大自然,进而要么曾经出现“有增长无发展”,要么曾经出现消耗资源、过度城市化、污染环境、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经济现代化不同,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永续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展示了中国风范和中国气派。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质是否定和反对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战争、殖民、掠夺等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经济现代化道路。经济现代化,要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