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考察长江时再次强调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在坚持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是沿江省份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前提。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航道长达432.5公里,岸线总长1169公里。我们感恩长江,是她孕育出江苏富足宜居的鱼米之乡和全国工业总产值“霸主”地位;我们也十分愧对长江,对她索取甚多,呵护甚少,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因此,2016年以来江苏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引领下,相继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意见方案,针对化工围江、废水偷排、无序采砂、岸线侵占带来的水体萎缩、生态衰减、江岸脆弱等痼疾,毅然开出了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的药方。
但这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而不是一大步,距离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在2019年4月召开的长江大保护(南京)现场推进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沿江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未来一定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解决突出问题、抓好长江大保护,唯一正确的选择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一、做“加法”,给江岸添绿增色
长期以来,江苏长江岸线一方面以最为密集的城市和工厂码头而著称,似乎那就是经济发达的标志和人间的天堂;另一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是长江岸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绿色被吞噬,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民的健康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对此,近几年江苏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以沿江地方为实施主体,各市、县、区共提出38个沿江岸线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实施。其中,2019年以来重点推进南通五山沿江、江阴滨江、南京幕燕、常州新北区、镇江世业洲、张家港双山岛、扬州三江营、泰兴生态廊道、太仓郑和生态湿地9个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标识度高、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江苏沿江特色示范段。
亮点之一,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南通的新地标,是游客饱览通江达海风光和普通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过去,这里岸线港口作业粗放,散货码头设施老旧,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群众生活环境差,是不折不扣的“脏乱差”集中区域。经过几年努力,先后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搬迁危旧棚户、老旧农房2500多户,腾退岸线5.5公里,新增造林6平方公里,全面推进沿江生态环境修复、城市功能整体提升。
亮点之二,张家港市把1993年就建立的东沙化工园关停转轨,腾出200公顷土地,重新规划打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的新型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
亮点之三,有长江要塞之称的江阴市正在打造生态化的“江阴外滩”,启动实施“滨江亲水工程”,主动腾退韭菜港、黄田港码头,加快完成30公里江阴绿道,总长8公里、面积60公顷的滨江生态公园已见雏形,“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生态T台恢弘呈现,让愿景走进现实。
亮点之四,处在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京市正在把“化工之乡”变成绿色城堡,其中幕燕片区曾经因高强度开发变得支离破碎的8.5公里长江岸线,已全部整治为生活型示范段,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滨江公园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生态环境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这些亮点促使我们坚定了给长江“加绿”的信心,但绿的还很不够,很不理想。要落实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开发总量控制,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
1.保护修复生态岸线。
尽快完成岸线修复,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长江干流及洲岛自然岸线(含生态修复及景观生活改造岸线)保有率达到50%以上。
2.推进生态缓冲带建设。
原则上在长江干支流、湖泊与周边城市、道路、村镇之间划定生态缓冲带。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守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线。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开展多轮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岸线及筑坝围堰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整治严重影响防洪安全、批建不符、长期占而不用、手续不全等岸线利用项目。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垦湖泊、填湖造地等行为,严格控制与长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积极腾退受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无法清退的要制定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做“减法”,破解重化围江难题
长江经济带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工业特别是化工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左右。石化、化工、金属采选冶等高污染行业“围江发展”“沿江发展”较为普遍,突发环境事件高发频发,严重透支了长江的生态资源。自推动长江大保护政策以来,长江沿线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长江流域水系有明显改善趋势。但2020年4月份的报道显示,长江流域抗生素浓度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显示出沿线药厂、水产畜禽养殖等经济体依然将长江视为“排污池”,化工制药、中低端制造所造成的“污染围江”依然严峻。
1.确立刮骨疗毒的意识,才能治疗好长江之病。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尤其是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及江苏的18个具体问题,要对照任务清单落实责任,逐项整改、对账销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凭借长江的低成本航运优势发展以化工、重工为主的沿江经济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沿江产业结构偏重偏黑也给长江的生态造成较大的污染负担与环境风险。要切实推动长江大保护,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调整沿江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向轻向白发展。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开展分类治理。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且缺乏技术壁垒的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在遵循“不建新、不上新”原则的基础上,不搞形象工程,不乱建复建,对高污染、大隐患的企业采取能搬则搬、能迁则迁做法,搬迁难度较大的企业采取“以关代搬”的方式。
2.治好“最近一公里”,拆出一片新天地。
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违法违规危化品码头、化工企业限期整改或依法关停,沿长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且在化工园区外的化工生产企业原则上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或搬迁。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不低于50%。严禁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依法淘汰取缔违法违规工业园区。按照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要求,全面开展内河干线航道非法码头整治,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清理取缔工作。以长江干流、太湖及洪泽湖为重点,全面开展“散乱污”涉水企业综合整治,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提升改造等措施,依法淘汰涉及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腾退土地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十大行业一个不漏,有问题的限期整改。
推进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开展含磷农药制造企业专项排查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母液收集处理装置建设运行情况,制定实施限期整改方案。持续深入推动长江沿岸固体废物大排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情况。有效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案件高发态势。
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孵化。
在对高污染、高隐患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的同时还应加快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时补上地方发展的“经济账”“面子账”。一方面是沿江各市积极推动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可借鉴美欧日等国的绿色化工发展,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提升加快传统化工向绿色发展、清洁生产转型,降低化工的污染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在沿江经济区培育轻型产业、绿色朝阳产业集群。可借助政策的杠杆效应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沿江产业的轻型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成效。
三、做“乘法”,打造长江文化的“水立方”
在重化工产业关并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假以时日,长江一定会恢复她“一江清水,两岸葱绿”的颜值,做到这一点固然不易,但保护长江,一定要懂长江,而且只有弄懂了长江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才能产生颜值乘以内涵的放大效应。这方面,还应积极转变思路,发展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1.从咏诵长江的经典作品中寻找发展文脉。
从《诗经》到《楚辞》,从《水经注》到《三国演义》,产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不少作品已经被成功地搬上荧幕,但还远远不够。在互联网时代,江苏依托深厚的人文优势,应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奉献给新时代。
2.要具有把地方小曲小戏锤炼成经典作品的本领。
在江苏我们有这个优秀传统,一些前辈给我们放出了样子,值得反复学习。比如,新四军文艺战士在六合发现了《好一朵茉莉花》民间小调,经多年改编于20世纪50年代一炮打响,传唱世界,影响至今。再比如,沪剧《芦荡火种》经过改编成为8个样板戏之一,《沙家浜》也十分脍炙人口,成为许多晚会上的保留节目。
3.以水为媒策划大型文化主题活动。
水域生态环境是孵化活动经济的天然空间。比如,阿姆斯特丹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时就围绕滨水经济做文章,该城市每年举办的主题年活动声名远播。2005年,阿姆斯特丹就举办过以“水”为主题的水之年活动。在做好长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江苏沿江八市可深入挖掘既有的沿江文化活动、节日活动来打造空间经济。
4.支持基层的首创文化活动。
张家港市首创的长江文化节、镇江市首创的长江音乐节等都是老牌的节日经济,但由于平台小、宣传少而未受到重视。近年来,沿江城市更是兴起了音乐节、戏曲节、戏剧节、灯会等新型节日经济,可将这些节日经济与现有的夜间经济、夜游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沿江步行经济、交流经济。
5.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美食经济。
借助美食推动文旅经济是全球各大旅游城市打造旅游名片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将美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并积极推广墨西哥美食和地中海美食。地中海沿岸城市在打造“海经济”时就积极推广葡萄酒旅游、美食旅游、橄榄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将植根于本地的特色美食打造成城市品牌。在推进沿江生态修复的同时,可围绕特色茶、特色中药材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以当前的茶种植来看,国内大多数茶叶、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无法避免农药、土壤污染,但长江生态带的特色茶、特色中药材显然能够弥补国内茶叶种植中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带来的困扰。
6.打造基于生态优良的旅游经济。
一是开发新型旅游路线。对既有的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升级,集中资源打造江南精品线、江北精品线、江海江淮联动线、苏南皖南联动线。改进旅游宣传模式,积极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开展旅游营销,与电视、杂志、网络等传统宣传渠道整合强化长江生态游的海内外知名度。二是开发新型知识旅游模式。在长三角的发展规划中,江苏承担着依靠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的重任。可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进行融合,围绕江苏工业科技、新兴产业打造“会议之城”“知识之城”“商业之城”。将创新创业的商业文化与长江生态融合,借助长江生态空间增强商业交流的黏性。
7.吸引文化人才纷至沓来。
各地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对引进文化人才肯下本钱的不多。大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江苏画坛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产生了傅抱石等大家,一方面是靠自己努力,但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给予他们伟大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才有了新金陵画派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要注意引进优秀的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对于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则起到关键作用,这对形成长江人文优势有着重要的灵魂作用。
四、做“除法”,全流域治理污染源
江苏处在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经过多年建设,三大水系实现了贯通,但也为治理污染带来了麻烦,必须三水同治,一、二、三产业和大中小城市以及众多居民点都要做除法,消灭了污染源,才能还江河“清白”。
1.管好一个人,推行“三长制”,抓好“四源齐控”。
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到市县乡村,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细化控制单元,明确考核断面,全流域、全覆盖,无死角。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其中,对南通市东安闸桥西和六总闸、淮安市排水渠苏嘴3个国省考断面,严格落实断面长制,综合施策,确保稳定消除劣V类。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沿江八市)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考断面比例达到71.9%,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8%。消除劣V类水体。
2.治好一个园,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治力度。
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组织评估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工业废水对出水的影响,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并另行专门处理。到2020年底,已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内的工业废水原则上全部退出市政管网。国家级工业园区于2019年底前、省级工业园区(含筹)于2020年底前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依法整治园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2020年底前,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完成集中整治。
3.净化一滴水,以霹雳手段治污。
着力加强41条主要入江支流、26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南京市金川河、十里长沟及镇江市运粮河3条重污染主要入江支流,以及南通市栟茶运河、掘苴河、北凌河,连云港市大浦河、排淡河、沙旺河、朱稽河7条重污染主要入海河流为重点,由设区市主要领导挂钩负责,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限期消除劣V类。计划到2020年底,沿江八市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完成城市水体蓝线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实现沿江城镇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4.美化一个村,根治农村污染粗放治理现象。
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6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畜禽粪污专业化集中处理,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等模式。推进渔业绿色发展,2020年底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化肥、农药施用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
5.管好一条船,积极治理船舶污染。
严格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控制水路运输规模,实施船舶环境风险过程管控,强化长江及内河水上危化品运输环境风险防范,严厉打击危化品非法水上运输及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非法转运处置行为。研究制定船舶转型升级支持政策,严禁单壳化学品船和单壳油船进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网(从事植物油运输的单壳油船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航行、停泊。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船舶靠岸期间岸电使用率。推进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推进电动汽渡船改造与建设。
6.借我一双慧眼,运用高科技+铁脚板等手段排查问题和风险隐患。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和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技术,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环保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活动。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开展长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从严实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化沿江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限期治理风险隐患。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航道长达432.5公里,岸线总长1169公里。我们感恩长江,是她孕育出江苏富足宜居的鱼米之乡和全国工业总产值“霸主”地位;我们也十分愧对长江,对她索取甚多,呵护甚少,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因此,2016年以来江苏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引领下,相继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意见方案,针对化工围江、废水偷排、无序采砂、岸线侵占带来的水体萎缩、生态衰减、江岸脆弱等痼疾,毅然开出了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的药方。
但这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而不是一大步,距离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在2019年4月召开的长江大保护(南京)现场推进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沿江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未来一定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解决突出问题、抓好长江大保护,唯一正确的选择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一、做“加法”,给江岸添绿增色
长期以来,江苏长江岸线一方面以最为密集的城市和工厂码头而著称,似乎那就是经济发达的标志和人间的天堂;另一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是长江岸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绿色被吞噬,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民的健康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对此,近几年江苏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以沿江地方为实施主体,各市、县、区共提出38个沿江岸线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实施。其中,2019年以来重点推进南通五山沿江、江阴滨江、南京幕燕、常州新北区、镇江世业洲、张家港双山岛、扬州三江营、泰兴生态廊道、太仓郑和生态湿地9个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标识度高、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江苏沿江特色示范段。
亮点之一,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南通的新地标,是游客饱览通江达海风光和普通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过去,这里岸线港口作业粗放,散货码头设施老旧,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群众生活环境差,是不折不扣的“脏乱差”集中区域。经过几年努力,先后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搬迁危旧棚户、老旧农房2500多户,腾退岸线5.5公里,新增造林6平方公里,全面推进沿江生态环境修复、城市功能整体提升。
亮点之二,张家港市把1993年就建立的东沙化工园关停转轨,腾出200公顷土地,重新规划打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的新型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
亮点之三,有长江要塞之称的江阴市正在打造生态化的“江阴外滩”,启动实施“滨江亲水工程”,主动腾退韭菜港、黄田港码头,加快完成30公里江阴绿道,总长8公里、面积60公顷的滨江生态公园已见雏形,“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生态T台恢弘呈现,让愿景走进现实。
亮点之四,处在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京市正在把“化工之乡”变成绿色城堡,其中幕燕片区曾经因高强度开发变得支离破碎的8.5公里长江岸线,已全部整治为生活型示范段,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滨江公园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生态环境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这些亮点促使我们坚定了给长江“加绿”的信心,但绿的还很不够,很不理想。要落实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开发总量控制,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
1.保护修复生态岸线。
尽快完成岸线修复,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长江干流及洲岛自然岸线(含生态修复及景观生活改造岸线)保有率达到50%以上。
2.推进生态缓冲带建设。
原则上在长江干支流、湖泊与周边城市、道路、村镇之间划定生态缓冲带。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守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线。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开展多轮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岸线及筑坝围堰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整治严重影响防洪安全、批建不符、长期占而不用、手续不全等岸线利用项目。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垦湖泊、填湖造地等行为,严格控制与长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积极腾退受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无法清退的要制定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做“减法”,破解重化围江难题
长江经济带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工业特别是化工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左右。石化、化工、金属采选冶等高污染行业“围江发展”“沿江发展”较为普遍,突发环境事件高发频发,严重透支了长江的生态资源。自推动长江大保护政策以来,长江沿线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长江流域水系有明显改善趋势。但2020年4月份的报道显示,长江流域抗生素浓度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显示出沿线药厂、水产畜禽养殖等经济体依然将长江视为“排污池”,化工制药、中低端制造所造成的“污染围江”依然严峻。
1.确立刮骨疗毒的意识,才能治疗好长江之病。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尤其是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及江苏的18个具体问题,要对照任务清单落实责任,逐项整改、对账销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凭借长江的低成本航运优势发展以化工、重工为主的沿江经济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沿江产业结构偏重偏黑也给长江的生态造成较大的污染负担与环境风险。要切实推动长江大保护,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调整沿江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向轻向白发展。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开展分类治理。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且缺乏技术壁垒的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在遵循“不建新、不上新”原则的基础上,不搞形象工程,不乱建复建,对高污染、大隐患的企业采取能搬则搬、能迁则迁做法,搬迁难度较大的企业采取“以关代搬”的方式。
2.治好“最近一公里”,拆出一片新天地。
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违法违规危化品码头、化工企业限期整改或依法关停,沿长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且在化工园区外的化工生产企业原则上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或搬迁。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不低于50%。严禁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依法淘汰取缔违法违规工业园区。按照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要求,全面开展内河干线航道非法码头整治,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清理取缔工作。以长江干流、太湖及洪泽湖为重点,全面开展“散乱污”涉水企业综合整治,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提升改造等措施,依法淘汰涉及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腾退土地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十大行业一个不漏,有问题的限期整改。
推进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开展含磷农药制造企业专项排查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母液收集处理装置建设运行情况,制定实施限期整改方案。持续深入推动长江沿岸固体废物大排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情况。有效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案件高发态势。
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孵化。
在对高污染、高隐患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的同时还应加快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时补上地方发展的“经济账”“面子账”。一方面是沿江各市积极推动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可借鉴美欧日等国的绿色化工发展,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提升加快传统化工向绿色发展、清洁生产转型,降低化工的污染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在沿江经济区培育轻型产业、绿色朝阳产业集群。可借助政策的杠杆效应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沿江产业的轻型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成效。
三、做“乘法”,打造长江文化的“水立方”
在重化工产业关并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假以时日,长江一定会恢复她“一江清水,两岸葱绿”的颜值,做到这一点固然不易,但保护长江,一定要懂长江,而且只有弄懂了长江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才能产生颜值乘以内涵的放大效应。这方面,还应积极转变思路,发展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1.从咏诵长江的经典作品中寻找发展文脉。
从《诗经》到《楚辞》,从《水经注》到《三国演义》,产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不少作品已经被成功地搬上荧幕,但还远远不够。在互联网时代,江苏依托深厚的人文优势,应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奉献给新时代。
2.要具有把地方小曲小戏锤炼成经典作品的本领。
在江苏我们有这个优秀传统,一些前辈给我们放出了样子,值得反复学习。比如,新四军文艺战士在六合发现了《好一朵茉莉花》民间小调,经多年改编于20世纪50年代一炮打响,传唱世界,影响至今。再比如,沪剧《芦荡火种》经过改编成为8个样板戏之一,《沙家浜》也十分脍炙人口,成为许多晚会上的保留节目。
3.以水为媒策划大型文化主题活动。
水域生态环境是孵化活动经济的天然空间。比如,阿姆斯特丹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时就围绕滨水经济做文章,该城市每年举办的主题年活动声名远播。2005年,阿姆斯特丹就举办过以“水”为主题的水之年活动。在做好长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江苏沿江八市可深入挖掘既有的沿江文化活动、节日活动来打造空间经济。
4.支持基层的首创文化活动。
张家港市首创的长江文化节、镇江市首创的长江音乐节等都是老牌的节日经济,但由于平台小、宣传少而未受到重视。近年来,沿江城市更是兴起了音乐节、戏曲节、戏剧节、灯会等新型节日经济,可将这些节日经济与现有的夜间经济、夜游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沿江步行经济、交流经济。
5.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美食经济。
借助美食推动文旅经济是全球各大旅游城市打造旅游名片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将美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并积极推广墨西哥美食和地中海美食。地中海沿岸城市在打造“海经济”时就积极推广葡萄酒旅游、美食旅游、橄榄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将植根于本地的特色美食打造成城市品牌。在推进沿江生态修复的同时,可围绕特色茶、特色中药材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以当前的茶种植来看,国内大多数茶叶、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无法避免农药、土壤污染,但长江生态带的特色茶、特色中药材显然能够弥补国内茶叶种植中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带来的困扰。
6.打造基于生态优良的旅游经济。
一是开发新型旅游路线。对既有的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升级,集中资源打造江南精品线、江北精品线、江海江淮联动线、苏南皖南联动线。改进旅游宣传模式,积极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开展旅游营销,与电视、杂志、网络等传统宣传渠道整合强化长江生态游的海内外知名度。二是开发新型知识旅游模式。在长三角的发展规划中,江苏承担着依靠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的重任。可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进行融合,围绕江苏工业科技、新兴产业打造“会议之城”“知识之城”“商业之城”。将创新创业的商业文化与长江生态融合,借助长江生态空间增强商业交流的黏性。
7.吸引文化人才纷至沓来。
各地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对引进文化人才肯下本钱的不多。大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江苏画坛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产生了傅抱石等大家,一方面是靠自己努力,但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给予他们伟大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才有了新金陵画派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要注意引进优秀的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对于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则起到关键作用,这对形成长江人文优势有着重要的灵魂作用。
四、做“除法”,全流域治理污染源
江苏处在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经过多年建设,三大水系实现了贯通,但也为治理污染带来了麻烦,必须三水同治,一、二、三产业和大中小城市以及众多居民点都要做除法,消灭了污染源,才能还江河“清白”。
1.管好一个人,推行“三长制”,抓好“四源齐控”。
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到市县乡村,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细化控制单元,明确考核断面,全流域、全覆盖,无死角。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其中,对南通市东安闸桥西和六总闸、淮安市排水渠苏嘴3个国省考断面,严格落实断面长制,综合施策,确保稳定消除劣V类。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沿江八市)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考断面比例达到71.9%,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8%。消除劣V类水体。
2.治好一个园,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治力度。
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组织评估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工业废水对出水的影响,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并另行专门处理。到2020年底,已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内的工业废水原则上全部退出市政管网。国家级工业园区于2019年底前、省级工业园区(含筹)于2020年底前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依法整治园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2020年底前,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完成集中整治。
3.净化一滴水,以霹雳手段治污。
着力加强41条主要入江支流、26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南京市金川河、十里长沟及镇江市运粮河3条重污染主要入江支流,以及南通市栟茶运河、掘苴河、北凌河,连云港市大浦河、排淡河、沙旺河、朱稽河7条重污染主要入海河流为重点,由设区市主要领导挂钩负责,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限期消除劣V类。计划到2020年底,沿江八市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完成城市水体蓝线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实现沿江城镇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4.美化一个村,根治农村污染粗放治理现象。
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6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畜禽粪污专业化集中处理,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等模式。推进渔业绿色发展,2020年底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化肥、农药施用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
5.管好一条船,积极治理船舶污染。
严格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控制水路运输规模,实施船舶环境风险过程管控,强化长江及内河水上危化品运输环境风险防范,严厉打击危化品非法水上运输及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非法转运处置行为。研究制定船舶转型升级支持政策,严禁单壳化学品船和单壳油船进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网(从事植物油运输的单壳油船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航行、停泊。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船舶靠岸期间岸电使用率。推进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推进电动汽渡船改造与建设。
6.借我一双慧眼,运用高科技+铁脚板等手段排查问题和风险隐患。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和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技术,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环保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活动。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开展长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从严实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化沿江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限期治理风险隐患。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