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陈志龙专栏

【南京日报】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会怎样影响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20-02-05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作者:刘志彪、吴跃农、陈志龙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尽快控制住疫情向全国深度蔓延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根据过去经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疫情被WHO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那么任何国家船舶飞机交通工具经停此国,都将被视为经过疫区,回去必须接受特殊疫区观察,出口货物商品都将视为疫区产品,被世界市场所排斥,外资和外商会主动撤离,任何疫区的国际活动交流都将停止。应该说,这对嵌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很深、外向度很高的中国经济,又正在经历经济下行压力的特殊时期,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是不可小视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那种认为这等同于一次国际经济制裁,或者甚至认为其副作用比贸易战还要厉害的看法也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一是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一个短期的脉动式冲击。这次宣布为紧急事件,是要求先观察三个月,三个月内疫情消失便会自动解除警报。因此这个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此次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现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各族人民都有效地动员起来了,只要隔离措施真正有效,在较短时间内打赢这场硬仗就是必然的,因此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并非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是这个宣布疫情事件与经济制裁、贸易战根本不同,新型肺炎疾病是不分地区、不分人种迅速流行扩散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完全靠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就可以自我封闭地控制,宣布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有利于全球各国高度重视起来进行协同控防,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中的传染,在信息和运作的开放、透明、协调中最快地控制住疫情蔓延,这对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增长动能也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三是短期事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产业供应链的真正竞争力。有人说这次宣布的紧急事件会加速外资企业撤离,加速工作职位回流美国等国家,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真正离开中国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完整的高性价比的供应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疾病只是可能暂时打乱这种供应链体系,并没有摧毁它的供应能力和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只要隔离控制有效,按照两周发病的周期,不让病毒多次交叉感染人群,生产很快就会恢复,中国现代产业链的竞争力依然坚如磐石。 因此,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尽快控制住疫情向全国深度蔓延。

基于过去的控防经验,在此我提一个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战略决战,以防控和隔离为主要手段开展群众性运动,以半个月作为绩效考核期。切断基于县区为单位的安全区与非安全区的各种联系,从农村包围城市,逐步从基础上消除中国疫情,尽早使WHO恢复宣布中国进入正常状态。

安全稳妥有序恢复节后生产

吴跃农(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被WHO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中国的外贸、企业“走出去”会产生即时性的影响,人员和物资暂时通道关闭,也影响国际企业的“走进来”以及会致使国际资本的暂时撤离,这会在节后复市的沪深股市反映出来,会令我国暂时处于一定的“孤悬”状态。


由于武汉疫情引发的客观存在,这不是不可以接受的经济考验,为此,必须在一定的曲折中沉着应对,蓄力发奋,主要对策是: 严格控制、收缩疫情在湖北一地,不使其向周边失控蔓延。从现在中央和各地方的举措来看,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沉着严守,积极收治,数据说话,国际界的可能的过激反应自然会解除,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及人员来往、资本进入会很好恢复,并有所增强。

在严格管控疫情的情况下,不夸大其他省市疫情,依靠人民群众,多做稳定人心之功,安全稳妥有序恢复节后生产。只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人口和生产生活的高集聚、高流动、高风险区能够稳定住,武汉及湖北一域对整个中国经济运转和经济高质量发奋发力的影响可以降至最低。

采取一定的“弥补”措施,节后及疫情稳定后补回受疫情损失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工作时间,这个举国上下都是能够理解的,也不会是太难的事。

“劫后余生”,在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作用下,市场会对我国医疗防护的生产和供应有积极性回应,会转型提高到适应如此突发事件的应对水平。

要对国家应急系统和体制,特别是地方的应急系统和体制及相互畅通进行深刻反思,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进行克服和纠正,对成功的经验予以总结。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会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提升。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陈志龙(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WHO将疫情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来自海外的投资、对外贸易活动、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是一场考验,对经济全局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一场考验。当前,亟待就短期策略和长期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和统筹安排:

清醒评估疫情在短期和中长期的负反馈机制及其影响,将宏观经济运行从常态管理转向突发事件的系统管理,稳住阵脚,冷静施策,沉着应对。疫情在仍未稳定控制时,各行各业都要认识到国家当前的困难,要对重要敏感领域加强管控和引导,无论是疫情的防控救治、物资保障,还是特殊时期的经济和社会运行,都要有危机思维和全国一盘棋的考量。在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下,中央与地方、军事部门与非军事单位、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湖北武汉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关系和协作,都需要有效顺畅沟通,综合协调平衡。

鉴于当前形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经济金融体系“齿轮”高度连动性,经济运行的负反馈效应不可避免地传导给金融体系,要审慎研判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资本市场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从商业银行来说,要未雨绸缪正视即将到来的资产质量风险。一般情况下GDP降一个点,不良资产要增加1.5—3个点。二月复工,以服务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首先会出现较大困难,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违约也可能会出现,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要提前研究国内外应对外生因素冲击金融的经验教训。

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影响较大。央行可通过定向降准,注入流动性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扶持力度。银保监部门加大特殊时期银行不良率的容忍度,对困难职工房贷出台阶段性的本息挂账措施渡过难关。财税部门加快推出积极减免退税措惠,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地方为新经济渠道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增加线上服务和销售能力。挖掘再就业岗位,帮助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人员,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的“兜底”,保证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舆论引导,在凝心聚力打赢疫情保卫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稳定经济的同时,要发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善于藏拙的精神,从上到下过紧日子,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力争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