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01.8米高的東方之門是世界最高拱門式建築,矗立在蘇州工業園區星港街199號,登上東方之門,278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盡收眼底。\新華社
在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內,陳列着一幅30年前手繪的金雞湖區域規劃圖,和如今實地拍攝的照片對照,兩者高度脗合。30年滄海桑田,蘇州工業園區從「池塘窪地」搖身一變為「創新之城」,當年規劃圖中的願景一步步成為現實,「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故事也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對於還處於起步階段香港北部都會區來說,蘇州工業園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貫徹的「規劃先行、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等理念值得深入借鑒,特別是讓規劃更合理的「白地」「灰地」制度,短期內不明確用途地塊作為土地儲備,給未來發展「留白」,曾經出讓過的土地畝產效益較低,準備騰退標註為灰色。動態規劃,高效開發,一張藍圖繪到底絕非墨守成規。\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
不久前,在特區政府主導下,85家企業與特區政府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35家企業簽署參與北都開發項目協議32份,金額超千億港元。經過不斷調整與謀劃,如今北都的發展正按下「加速鍵」。蘇州工業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故事,相信可為北都發展帶來啟迪。
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共融
1994年2月,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協議,決定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開創了國際合作開發產業園區先河。同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在金雞湖畔破土動工。園區創立之初,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秉承適度超前原則,「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高標準編製總體發展規劃。雖然園區首期開發面積只有8平方公里,但提前對70平方公里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一個能夠融合中新兩國智慧的地方。」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師吳昊指出,園區規劃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商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實現生產與生活功能的有機融合。
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蘇州研究中心主任、蘇州高新區(虎丘區)長江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天舒,在蘇州生活和工作近50年,親眼見證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他說,園區自開發建設之初就堅持規劃先行,先後編製完成300餘項專業規劃,規劃理念非常超前。早在30年前即要求電線、自來水、煤氣、通信、污水管道全部埋入地下,這在當時內地城市中極為罕見。精心設計的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統,令園區成為一座沒有內澇的產業園。
和內地其他經濟開發區單一發展工業不同,蘇州工業園區按照「產城融合」的目標進行規劃。徐天舒表示,園區內工業區、商業區和居住區交互在一起,在規劃中強調了系統思維,對工作、居住、生活、交通等設施配套建設,典型代表就是借鑒新加坡先進公共管理理念,引入集商業、文化、衞生、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鄰里中心。
1998年5月30日,國內首家鄰里中心─蘇州工業園區新城鄰里中心開業,此後迅速複製推廣。園區內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圍繞鄰里中心的十五分鐘生活圈,滿足居民在家門口「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務需求。
嚴格按照規劃 杜絕隨意盲目
「規劃規劃,不能只是牆上掛掛。」為了保證規劃得以長期實施,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了一系列剛性約束機制,有效制衡行政權力。在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無論工業用地、商住用地,還是公建配套設施用地,都嚴格按照規劃用途使用,切實杜絕開發建設的濫權、隨意與盲目。
例如,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北側的蘇虹路被譽為「世界500強產業走廊」,飛利浦、博世、三星等1000多家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雲集道路兩側。很多企業落戶時都提出在蘇虹路上開設專用物流通道的要求,以方便貨物快速進出,但都因與園區規劃不脗合而被否決。規劃之初,園區就已充分考慮將城市快速路與蘇虹路實現多通道連接,並將出口加工區等重要物流樞紐規劃設置在了蘇虹路,保證周邊企業物流快速運輸需求。
隨着大量企業和人口不斷集聚,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面積越來越大,已由當初的70平方公里擴容至如今的278平方公里。徐天舒指出,園區在擴容過程中實施統一規劃和滾動開發,在一張藍圖指引下,一期開發完後優化二期規劃,再開發二期;二期開發完後再優化三期規劃,再開發三期,確保規劃的統一性和開發的延續性。
為了讓規劃更合理,蘇州工業園區在規劃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等先進理念,有效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和集約利用水平。「白地」是指短期內不明確用途的地塊,園區將這些地塊作為土地儲備,給未來發展「留白」;「灰地」則是曾經出讓過的土地,當這些土地畝產效益較低準備騰退時,地塊就會被標註為灰色。
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發布了最新的開發建設規劃,即在繼續強化環金雞湖城市主中心發展提升的基礎上,重點打造陽澄南岸創新城和吳淞灣未來城兩個城市副中心,構建「一主兩副」空間格局,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