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催生更多百强县、千亿县,实现县域实力整体提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去年11月,《经济日报》公布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评出的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江苏共有25个县市上榜,数量位居全国榜首。
江苏百强县何以领跑全国?《南方》杂志专访权威专家,讲述江苏发展经验,为广东提供借鉴。
●踪家峰(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是中国第二大经济强省,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省份。近日,江苏各地2022年GDP数据陆续公布,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东台、沛县、高邮和仪征去年经济总量破千亿元大关,江苏县域经济“千亿俱乐部”成员增至21个,数量全国领先。2022全国GDP百强县江苏也占1/4左右,江苏的省辖市每市皆有全国百强县。
江苏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
第一,放大发展平台,融入更大发展舞台。大树底下好乘凉。江苏县域发展深得其法。江苏绝大多数县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江苏县域通过“三融入”来发挥这种优势:一是融入上海,江苏昆山、江阴、张家港均为上海周边县市,已经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而启东等县市与上海一江之隔,现在也加快融入进程;二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上海及苏南地区是长三角的核心区,苏中、苏北通过向苏南学习、共享、要素双向流动等途径融入苏南;三是融入地区中心城市,如苏北地区融入徐州都市圈。“三融入”使得各县市实现了发展平台和舞台的跨越。
第二,与时俱进,迭代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域经济的发展,40多年来走的是一条迭代更新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的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到90年代的开发区建设集聚于县城与重点镇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招商引资全面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发展,“十四五”以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城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几乎每个市县都在奋力发展数字经济,离上海最远的丰县今后五年要全面建设数字丰县,离上海最近的昆山则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的关键增量、主要赛道。与时俱进,迭代更新,不断嬗变,成为江苏县域经济和县城发展的又一密码。
第三,补链强链提升价值链,走集群化发展道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除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外,实施专业化发展,补链强链提升价值链,走集群化道路,追求滚雪球效应,建设专业化特色强的县城成为江苏的重要选择。比如昆山市的台资企业集群、丹阳市的眼镜产业集群、常熟市的服装产业集群、东海县的水晶产业集群、靖江市的船舶产业集群、丰县的电动三轮车集群、阜宁县的风电产业集群等等。集群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发区建设,1992年8月22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中国第一个县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海安经济开发区成为苏北第一个县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全国百强开发区就有昆山、常熟、武进等市县级开发区。
第四,促进省内均衡,奉行结对发展。一般以长江为界,将江苏分成苏南、苏北两部分。苏南是经济发达地区,而苏北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南北挂钩、结对发展成为江苏解决苏北地区县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南京对淮安、无锡对连云港、常州对盐城、苏州对宿迁结对帮扶,并且划出苏北10个重点帮扶县加大帮扶力度。通过挂钩帮扶,结对发展,苏北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缩小了江苏省内差距。江苏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21个县(市、区),8个来自苏南,9个来自苏中,4个来自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