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丁宏专栏

丁宏、王进、沈德赛:推动“科技回归都市”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心城区的禀赋、探索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4-03-12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丁宏等


近期,课题组围绕“中心城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


一、推动“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渥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产业形态为支撑,是以新技术新价值为依托、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力。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创新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有基础也有优势推动“科技回归都市”,更好焕发其活力和竞争力。


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指出,未来人口会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中心城区将成为“人才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中心城区创新资源丰富,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动能。中心城区是创新活动最集中的空间,当前国内外“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更加明显,纽约、伦敦、上海等地通过推动城市更新、集聚创新要素等方式,实现了科创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发展,为中心城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先行经验。


中心城区应用场景多元,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最适宜的空间。中心城区人群收入高、文化程度高、整体需求大,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心城区都能找到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工业4.0时代的发展模式已从机械化生产转向智能化生产,都市工业将成为中心城区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二、探索中心城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建邺区的案例


建邺区被定位为南京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近年来紧扣“以创新高峰引领产业高地”的发展思路,实施“科创育林”等重大工程,正在探索一条中心城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发展路径,以下具体做法值得研究借鉴。


1.以“校地市场化融合”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实现“代际”飞跃的关键支撑。建邺区通过聚焦“有限目标”,面向国家战略和技术前沿加大力度推动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南京大学共同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引入大型科创型企业省环保集团,正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投入专项资金上亿元,融合中科院、东大等优质高校院所构建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支持的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南京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等在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重要奖项。


2.以“企业高新化”前瞻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拓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一方面,依托“金融+数字经济”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场景”深度融合,加速竞逐和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游戏软件等新业态新赛道,集聚阿里巴巴、小米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南京—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城市鸿蒙产业园启动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和“高企量质双提升计划”,以年均超30%的高增长率持续扩大高新市场主体,构建了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全国互联网企业20强中有13家落户,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约53%,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3.以“大孵化器”理念积极培育科创企业森林,激发新质生产力竞争活力。企业是最积极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建邺区聚焦创新产业培育,针对中心城区初创企业运营成本较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设立科创载体扶持资金,以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等方式,构建企业差异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科创森林成长计划,升级“建邺高新进园保”,形成了以“一低三高”(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空间、高效能服务、高质量培育)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型科创载体运营服务模式,推动园区创新、全域孵化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全区近70%的科技企业均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所孵化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4.以“创投基金化”深度促进科创金融改革,厚植新质生产力成长土壤。作为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建邺区已集聚各类金融及准金融机构超过500家,各类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超过30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高达17.3%。近年来,围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先后成立科创引导基金、投资招商直投基金、金融科技基金、人才创新基金等8支子基金,投向有成长潜力的重点科创企业,有效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成为建邺最有特色、最具优势产业。以“金鱼嘴每日路演”为代表,围绕科技企业生命全周期,创新接力式科创金融服务模式,全方位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找准发力点,力促中心城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推动科产城人深度融合,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率。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更加需要坚持“亩产论英雄”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实现城区的差别化竞争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放大“科创回归都市”的综合拉动效应,合理提高城市密度及能级,鼓励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突破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科技企业集聚,形成科创产业发展示范区。结合城市更新进度建设科创街区,统筹推进存量载体用地转型和城市资源配置效能提升,释放更多中心城区服务空间用于创新活动,推动优化城市创新格局。支持中心城区建设专业型科创园区,引导运营机构关注硬核科技,积极承接前沿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对绩效显著的园区实行租金等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供给,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瞄准战略科技前沿方向,强化新赛道新领域发展能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更大程度释放创新动能。聚焦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产业领域,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锚机构”级别重大创新平台,鼓励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造特色领域自主创新策源地。围绕战略科技发展方向建设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仪器设备共享和研发全链条服务,降低创新企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落地,发布并征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拓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示范空间,让创新成果在真实场景应用中实现快速突破与迭代升级。


3.促进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以产业社区(园区)、特色街巷、专业楼宇为支撑的都市工业,有效促进了中心城区的产业转型、功能升级和城市更新,正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遵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演进规律,加强都市工业发展顶层设计,促进中心城区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发展高端集约、绿色低碳的现代都市工业,推动工业上楼,激活产业集聚效能。推动数字经济和都市工业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推动都市工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算力为支撑的新型制造体系,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推动“科创+服务”的功能城区建设,促进研发创新、科技咨询、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新中间业务”发展,提高基于地理邻近性和知识溢出的创新链产业链衔接强度。


4.发挥市场主体创新作用,打造优质企业“热带雨林”。新质生产力期待企业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更大力度集聚总部企业,提升总部经济能级,尤其是鼓励复合型创新性总部发展,以总部功能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支持“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知识密集型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专利靶向导航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或联合体加强协同创新。打造“苗圃+孵化+加速器”,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类精准施策,降低中小微创新企业运行成本,探索专业化运营服务模式,促进创新载体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5.加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本质在于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活跃生态。强化创新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关键领域进行长周期的经费支持和考核评估,倡导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推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科教产深度融合发展,完善高层次人才联合引进、双聘机制,努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持续提升金融赋能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打造更多嵌入式金融服务,以政府基金为牵引,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强配置,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南京财经大学王进;南京市委研究室沈德赛。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