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应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江苏产业发展宜在战略和政策上采取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虚拟集聚+物理集聚、市场需求+制度供给、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等新办法和新措施。
当前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
记者: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论述,再到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您有着怎样的理解?
刘志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体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是随着重大技术变革而发生嬗变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分别为蒸汽机的发明、内燃机和电气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生产力的内涵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巨大的革命性跃迁。这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力”,即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现阶段,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在社会日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生产力因科技创新加速、新型产业崛起而呈现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当前,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
每一种生产力,都有与其适应的主导产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体系和结构相配合。“马力”时代,产业体系和结构以纺织工业、手工机械工业等产业为主导;“电力”时代,产业体系和结构以电力工业、石化工业、钢铁产业、机械工业等产业为主导;“网力”时代,产业体系和结构以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产业为主导。
“算力”时代,产业体系和结构将很可能转换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主导的产业轨道上来。不过,主导产业不是凭空出现的,因为产业体系和结构变化具有非常典型的接续性特征。也就是说,依据技术成熟度或产业成熟度的不同,产业发展往往在时间结构上表现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这三种产业形态的不断继起和演化关系。
支柱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是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取得新的生产函数,在国民经济中暂且不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能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未来演变的趋势。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可能被商业化利用、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对未来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全局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实际上,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不同质态的生产力,每一个接续性产业,都由其所处时期的“新质生产力”造就和对应,在动态的历史维度中,某些支柱产业会被逐步淘汰,而当前的主导产业可能会逐渐地成长为将来的支柱产业,但这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成长和残酷的竞争过程,那些生存下来的、其规模在经济总量中逐渐占有了较大份额的成熟产业,才可能演化成为支柱产业。同样,如今的未来产业,经过若干年后,或许会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成长为当时的主导产业;而曾经被认为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前沿技术,也有可能在产业化进程中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原理,面向未来产业,创造条件推动其中若干产业逐渐成长为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发展为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种要素新的升级
记者:在您看来,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
刘志彪:在人类财富创造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不断运用和改进劳动资料,并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对人们有用的劳动产品。在这一财富创造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体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种要素共同的有机作用。由于任何生产过程都需要有相应的指挥、组织和协调方式去管理这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对新质生产力来说,其“新”主要体现为上述三种要素新的升级,有新的内涵、新的介质、新的本质、新的体质以及指挥、组织和协调要素的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一是掌握了以“网力”“算力”为代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劳动者。一般的劳动者,只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者,主要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数字技术的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要素。它是新质生产力中“聪明的脑袋”,是其中最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需要通过教育、产学研合作来进行培养,也需要通过高水平开放从国外吸收引进。
二是嵌入了“网力”“算力”为代表的新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算力”时代新的劳动资料指的是数字技术赋能的劳动手段,既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等硬件形态的实体性劳动手段,也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性质的非实体性劳动手段。实体性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在新质生产力下被嵌入了密集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坚强的心脏”;而非实体性劳动手段如算法、软件、网络等,往往直接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新质生产力“起飞的翅膀”。
三是体现为“网力”“算力”的新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一类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矿藏、森林;另一类是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传统生产力中的棉花、钢铁、石油等。在新质生产力下,新的劳动对象主要体现为数据要素。数据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是新质生产力发挥高效率的本质性因素。
四是服务于协调“网力”“算力”为核心生产过程的新的经济体制机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力技术,决定采用何种经济管理体制。在马力、电力主导时代,经济体制机制要重点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进行激励、组织和协调;而在网力、算力为王时代,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和运用好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潜能。
所以,由上述新质要素构成的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在特定的经济体制机制下,新质的劳动者运用新质的劳动资料,作用于新质的劳动对象,生产出全新质的劳动产品。
产业发展内涵、创新性质、布局方式、组织关系和政策实施都显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特点和趋势
记者: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刘志彪:由于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主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催生的未来产业,因而在产业发展内涵、产业创新性质、产业布局方式、产业组织关系和产业政策实施方面都显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产业发展内涵更加体现知识性。新质生产力下,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其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共同组成的知识密集型的数字技术,将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之后的新一代通用技术。这种内含新知识的新通用技术集群式链式的演化,将极大地拓宽产业的外延,对未来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全局性、引领性影响。
第二,产业创新性质更加突出基础性。新质生产力下的数字技术,将重塑产业创新的底层逻辑和架构,各种有关现代产业的数据传递、信息联通、运行算法、控制逻辑、财富效率等都取决于数字基础技术的突破。同时,这也意味着数字“算力”本身对基础研究和开发具有较强烈的依赖。可以预期,未来的产业创新过程中,基础性研发将更为关键和重要,其投入也会大幅度增长。
第三,产业布局方式更加显现虚拟性。随着新一代数字通用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连接方式的兴起大大地节约交流成本,时间和空间都被大大压缩,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关联化,对企业成长演化的重要性将大大降低,溢出效应会以新的技术连接方式体现。产业布局原先那种地理空间集聚模式,将变成以数据和信息实时交换为核心的网络虚拟集聚模式。
第四,产业组织关系更加注重扁平性。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产业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结关系。在数字“算力”推动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持续下降,产业链的长短问题变得不再重要,如何连接才是重要选择。由于实时数据传递,过去那种依托层层代理与客户或供应商联系的状况将发生改变。
第五,产业政策实施更加需要平等性。由于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性质普遍具有未来性,因而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过去那种“挑选赢家”的非平等性产业政策,难以有效地引导资源最优配置,而应该让平等性的产业政策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和市场竞争效应。
澄清认识误区,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刘志彪:根据过往经验,如果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的认识存在不足和缺陷,往往就会做偏,甚至做错。因此,要注意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误解。一些理论认为,“新质”本身就不可能有明确内涵和外延,因为这是随着技术发展而需要不断更新的名词,意味着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在现阶段社会日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条件下,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智能技术尤其是“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再如,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误解。有人认为只有代表新技术的未来产业,才是新质生产力。其实,中央讲得很清楚,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用智能化新科技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新兴产业壮大,都是属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其次,需要防范出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片面强调发展高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改造,忽视适用技术发展,忽视对现有产业进行智改数转和网络化链接。还有,用行政手段推动和下达指标、以各种补贴创造“洼地”等,可能会导致这些行业的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现象。
江苏产业发展应凸显产业本身的知识性和未来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根据您的研究,这个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刘志彪: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国内排头兵地位,拥有发达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这是江苏产业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江苏面临着为我国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路的重要的发展使命,新质生产力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不过,江苏目前的支柱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江苏未来产业的省域内布局呈现较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已抢先发布相关专项文件,谋划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如《南京市加快培育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确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氢能与储能六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而省内其他城市还未开展部署。因此,支撑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生态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还有,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产业形态将逐渐转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通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催生的未来产业,将是“算力”时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若某一地区当前的支柱产业大多仍是“电力”时代甚至“马力”时代的传统产业,而其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不足,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准备不足,则终将因难以适应生产力嬗变而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因此,江苏产业发展应凸显产业本身的知识性和未来性,以着眼于产业的知识密集性和未来性特征为抓手,进行超前布局。
从全面认识和构建新质生产力内在要素角度,找准产业发展新战略和新策略
记者: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您看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的着力点有哪些?
刘志彪:过去,江苏发展经历了以农村工业化阶段、经济国际化阶段和城镇化、城市化阶段,成功地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乡转城”目标,从而奠定了江苏今天的新局面和跃向中国式现代化新目标的发展基础。江苏的实践丰富了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理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是:不仅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质态的新生产力,而且不同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不同的引发条件和推进机制。
如在“农转工”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短缺经济”时代,能够刺激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出品供应的体制机制,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和主要内涵,当时的农村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就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内转外”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其构成的要素和内涵主要是极具高性价比的生产要素、引进的外国技术设备、被压缩的时空距离和运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等,以吸引外资、出口加工为主要任务的各种经济园区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乡转城”发展阶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要素是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以及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的破除,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形态则是以房地产、家用电器、轿车为主导产业的代表。
当前,江苏经济发展正全面进入“投转创”阶段,应从全面认识和构建新质生产力内在要素的角度,找准产业发展的新战略和新策略。
一是“锻造长板+补足短板”的扬长补短战略。在新质生产力下,国际间的技术竞争越发激烈,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等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江苏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全力发展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也要重点选择那些“缺芯”的产业链,专注地把技术一层一层地往上做,逐步掌握这些重要的价值环节。
二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系统协同战略。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且由于“算力”的技术迭代更新非常迅速,导致一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活动充满无限的变化可能性,很难提前预料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且,还会受技术经济性、应用场景、市场发育、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不同产业“赛道”或发展方向的成熟度也会出现分异。为此,江苏需要构筑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产业发展新系统。一方面,整体推进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重点突破关乎产业安全与战略能力的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基础设施的瓶颈,占据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三是“虚拟集聚+物理集聚”的虚实结合战略。数字“算力”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信息、知识交流效率,大大地降低了物理空间集聚对知识溢出的依赖程度,并且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型产业集聚模式,即“虚拟集聚+物理集聚”。这种虚实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具有数据资源化、交易实时化、需求个性化、生产柔性化、组织平台化等特征,不仅能够为数字通用技术提供大量的应用场景,孕育出大量的新业态,而且还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此外,这种虚实结合的集聚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之间的两难选择。江苏要利用好产业集聚的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虚拟集聚的支持力度。
四是“市场需求+制度供给”的双轮驱动战略。在数字“算力”时代,数据的生产和消费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消费者不是单一的消费者,消费者也会参与生产的过程,从而产生关于需求的大量信息,并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分析后更好地指导企业生产。通过扩大市场需求规模,能够快速积累海量数据资源,对促进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化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过,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是因为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投入,而更多的是要靠制度供给。新质生产力下的未来型、知识型产业,也是制度敏感型、制度依赖型产业。江苏要把经济工作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机构、新法规、新政策和新工作载体等,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中,实现新的发展组合能力。
五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内外统筹战略。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向着短链化、区域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发生重构,可能会使新质生产力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如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发展,使过去全球价值链中无数供应商竞争跨国大买家的形式,变为全球产业链集群之间的竞争。中国沿海地区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产业集群,正面临美加墨、东盟、东欧等区域全球产业链集群的高度竞争,产业转移趋势一刻也没有停滞。这背后的驱动力量来自庞大的市场订单。这对江苏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因为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集聚规模可观、外溢效应明显,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全球产业链集群竞争格局的挑战中把握主动。但另一方面,江苏对过去那种依靠出口市场订单的客场全球化模式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对内开放程度远低于对外开放。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要转向利用国内市场为主,采取主场全球化战略,全方位构建双循环的交通枢纽、科技枢纽、贸易枢纽、金融枢纽、信息枢纽,更好地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记者: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调研时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对南京来说,应该怎样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找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落点?
刘志彪:南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传统产业主要是做好数字化改造文章。一是做好制造业自动化、精益生产、质量提升的基础工作。二是以规模和效率为标准,审慎选择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产业。比如汽车、石化、钢铁等行业,能通过规模化生产迅速分摊改造成本。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的方向,也要根据这个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是“链主”与“链长”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区域一体化战略推进的重点工作范畴,并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由头部企业作为产业链“链主”,而由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产业链的“链长”,重点建设区域内优势产业的主干工业互联网,形成集约式纵向一体化改造的局面。四是制定“黑灯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五是鼓励企业从事数字化转型研究、培训和分享,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转岗培训以及灵活用工政策。
未来产业是基于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以新技术为推动力,满足人类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涉及的各个领域都来自人类对自身、物质、能量、信息和时空多个领域的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诉求,即人类对自身生命体的探寻和维护、对新物质新能源的发现和使用、对海量信息的创造与获取以及对人类文明生存发展空间的探寻和开拓。这些都是南京需要壮大的新兴产业和培育的未来产业。
具体说来,自身域即未来健康,主要涉及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代表性技术为合成生物、再生医学、基因技术、脑机接口等;信息域即未来智能,主要涉及数字技术及其深化细分领域,代表性技术为量子信息科技、通用AI、未来网络等。还包括在此技术基础上衍生的一系列为了生命体验与生产生活场景更加丰富的虚拟现实相关产业,如元宇宙、VR/AR、数字孪生、视觉触觉听觉融合产品等;物质域即未来材料,包括新型储能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3D打印材料等。其中新型储能材料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电池材料,特别是氢能储存与运输材料技术的突破,将加速氢能的大规模开发应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包括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基新材料将是未来集成电路领域的颠覆性材料。超导材料是在打破超导温度壁垒后,将应用在发电、输电和储能中,大幅提升发电输电效能;能量域即未来能源,代表性技术为氢能、可控核聚变、新型储能等;时空域即未来时空,代表性技术为深远海油气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太空探索、航天技术、高端空天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