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友: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发布时间:2025-03-10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作者:张月友

        ● 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富集的省份,江苏必须立足“制造强省”根基与“创新高地”优势,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企业赋能、链式协同四大维度,突破常规路径,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形成具有江苏辨识度的融合范式,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富集的省份,江苏必须立足“制造强省”根基与“创新高地”优势,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破解“两张皮”难题,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企业赋能、链式协同四大维度,突破常规路径,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形成具有江苏辨识度的融合范式,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


  构建高能级平台双轮驱动体系,激活科教资源转化产业动能


  江苏拥有160多所普通高校、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应通过构建“实验室—产业端”双向赋能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探索“硬平台+软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转化模式。


  一方面打造“三阶段递进转化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与重点产业园区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平台基础研究—园区中试验证—全省规模量产”的全链条转化通道。


  另一方面构建“技术经理人陪跑体系”,通过“知识产权共有、股权动态分配”等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科学家技术逻辑与企业家商业逻辑的深度耦合。在此基础上,布局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为高校原始创新提供工程化开发、样机制造与商业模式评估服务,有效破解“技术可行但市场不可行”的转化难题。


  制度型开放激活创新要素流通,机制重构破除转化体制壁垒


  作为连续五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的省份,江苏要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进一步构建“监管松绑—风险共担—跨境联通”三位一体的机制创新体系。


  首先,尝试推行“负面清单+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激活创新要素。例如,允许高校科研人员保留职务发明所有权,以及通过“技术银行”托管专利并按需组合交易,从而为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松绑,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构筑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死亡谷”难题,江苏可以构建三阶风险分担体系:概念验证阶段,实施“科研团队跟投+社会资本配资”的期权激励机制;中试阶段,推行设备券、服务券、风险券等复合补贴;工艺优化阶段,创新研发税收穿透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风险共担,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积极构建跨境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拓展创新要素流通边界。例如,试点“专利跨境信托+收益权ABS”模式,创建“外国专利许可收益权+本土生产线资产”混合质押融资体系,以此推动境外知识产权与国内产业资本的深度对接,允许企业享受跨周期亏损递延补偿政策,为创新要素的跨境流通提供有力支持。


  放大企业创新主体效能,重塑“强链主—活生态”协同格局


  江苏有着独特的“强链主+活生态”体系,以及“万亿集群—千亿链主—百万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组织形态。


  强基础。对相关政策调整优化,从单纯的“惠企政策”回归“科技政策”。比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准备金制度,提高企业研发费用的使用质量,明确研发投入的来源、用途和实施方案,从而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壮龙头。激发链主企业的创新潜力,赋予链主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上的定向委托权和创新资源的跨域调配权,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这一模式落地,可考虑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将企业内部或横向科技计划项目认定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并在财税、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打破“重大科技项目依赖政府拨款”的传统思维定式。


  促创新。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推动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致力于构建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协同创新的雁行式创新阵型,充分释放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潜力,形成创新合力,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效能和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链式协同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全周期技术转化生态体系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中梗阻”难题,以链式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场景加速迭代—资本精准赋能”的全周期转化生态。


  首先,锚定未来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工业三首联合体”,由链主企业牵头整合研发、中试、应用全环节,政府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对本土创新产品采购给予分层级风险兜底,并纳入优先采购目录,确保创新产品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协同。


  其次,开放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国资运营场景作为新技术综合试验场,建立“多技术并联验证”等机制,加速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让技术在真实场景中快速迭代升级。


  最后,针对“政府基金偏好后期成熟项目”“风险资本对早期技术望而却步”等资本配置错位问题,创新财政资金引导模式,设立省级颠覆性技术引导基金,规定子基金主要投向早期项目,配套“需求榜单揭榜制”——产业链企业发布技术攻关需求,科研团队揭榜并通过中试验证后,政府基金按市场化逻辑跟投,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资本闭环,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为创新项目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