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陈柳专栏

陈柳:“新三样”的产能过剩风险需要区分看

发布时间:2024-05-23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陈柳


美西方国家近期聚焦于我国光伏、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新三样”,设定和操弄我国产能过剩议题。对此,在有理有节做好国际应对的同时,关键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新三样”为代表新兴行业是否存在产能风险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不仅需要辩证看、动态看,还需要区分看。基于公开数据和行业调研,我们从以下方面作整体观察:


1.产品跌价率。光伏行业:市场主流技术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但主要产品价格从去年初以来均基本下跌50%以上,近期部分产品屡创新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价格战。动力电池:由于主要原材料磷酸锂从去年初每吨60万元降至每吨不足10万元,磷酸铁锂电芯目前低于0.5元/瓦时,近一年下跌约50%。新能源汽车:据业内权威“汽车之家”统计,2023年我国国产新能源汽车销售均价下跌3%—4%,国内销售量增长超过40%,考虑到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属于价稳量升,但今年以来车价下跌幅度较去年加快。


2.产能利用率。光伏行业:去年4季度以来,光伏制造产能平均利用率维持在50%左右,其中,行业前5家第一梯队企业开工率80%—90%,第二梯队10家企业开工率50%—60%,其余开工率普遍较低或停工。动力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开工率已经回升到75%左右,但其余代表性企业均低于50%。新能源汽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70%以上,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基本持平。


3.企业盈亏率。光伏行业:2023年四季度公司盈利普遍失速,约一半上市公司陷入亏损,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亏损面扩大,龙头企业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2023年毛利率达22.9%,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达到25.66%,主要原因是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主导的格局。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盈利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广汽埃安、理想等企业迈过销量门槛开始实现盈利。一批造车新势力企业则处于策略性亏损阶段,最终将优胜劣汰。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行业发展历程和趋势,对我国新兴领域的产能过剩的风险和特征判断如下:在“新三样”中,光伏产能过剩的风险较大,动力电池的产能过剩状况已得到缓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但总体并不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的证据。但这并不表明,过去几年各地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存在投资过度的情况,相反,各地脱离自身条件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汽车行业资本密集、产能门槛、产品差异化等因素,除了少数获得重大资本加持的企业之外,实力不够的进入者无法达产就项目烂尾,总体市场竞争格局尚属正常范围。光伏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在地方的支持下出现了遍地开花的结果。


光伏产能过剩风险涉及的市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与我们过去重化工业产能过剩涉及到国有企业体制具有明显不同。十年前我们启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面对的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存在亏损状态仍在坚持生产的情况,需要应对的主要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当前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新三样”领域出现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则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企业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相关。


1.地方政府成为光伏等行业产能快速扩张的主要推手。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产能过剩”应当是暂时和动态的,若普遍地、长时间地产品价格低于企业成本的情况出现,其中一定存在制度性的扭曲。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企业、大项目招引投入大量资源,以至于即使市场供求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政企双方都还要确保项目投产。


2.地方政府之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竞争是长期问题,但近年来愈演愈烈则存在进一步的深层次原因。第一,从地方政府的偏好来说,支持既符合产业政策,同时容易快速做大规模、技术路线相对明确的产业,选择其实是有限的。新能源是少数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容易成为集聚地方资源的“磁力场”,导致大量企业对少数产业集中进入。第二,不少地区存在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同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绝对化思维。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缺乏辩证思考,各地为凸显政绩对风口产业的竞争白热化。第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支持招引项目的融资利器。实践中,地方融资平台通常承担两大功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二是招商引资功能,后者负责实施大部分的招商优惠政策。融资平台的无序扩张,成为部分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好大喜功、脱离自身财力约束的重要原因。


3.大型企业普遍善于利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通过多个地区产能布局的方式用足、用尽地方资源,实施快速的规模扩张。位于前列的光伏上市企业,每家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基本都有数10个之多,并且不少布局在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并不是企业出于产业链、物流、市场等因素的考虑,而更多是寻找政策洼地,依据各地政府财力能够支持的上限来决定产能布局。


4.中国大型企业和企业家普遍存在以规模而不是利润为目标的导向,存在赢者通吃、强风险偏好的倾向,这则可能需要从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解释。


在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加快建立我国产能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的中长期机制。我国地方政府之间为发展而竞争的机制将长期存在,制定产业政策无可厚非,问题的核心是竞争行为应当遵循相应的规则。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需要逐步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行为建章立制。中长期看,以补贴为主的招商引资政策要“开前门、堵后门”,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产业补贴是各个国家的普遍行为,要求地方政府提高产业支持的透明度、规范度并不影响我方话语权,反而对外增强国际对话的基础。第一,“开前门”就是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的形式提升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逐步要求将产业补贴纳入到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平台预算,在预算公开和量入为出的原则下,赋权地方将自主财力直接用于实施产业政策。对于各地事实上长期地、普遍地、以变通方式突破地方权限实施的优惠政策,研究实际情况和合理性,考虑将中央部分权限下放到地方。第二,“堵后门”就是要尽量减少各地通过暗箱操作、破坏财政纪律进行持续的“逐底竞争”行为。要从近年来各地好大喜功失败的典型项目出发,总结设置若干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可逾越的红线,重点是要防范地方主官脱离实际上项目、防范将地方财政的风险与企业经营深度绑定,禁止一系列披着“市场化”外衣实质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政企合作模式。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