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采取五种措施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28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刘志彪


作者简介:刘志彪,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经济学会会长。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监督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学术专著和论文获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学术奖励30多次,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领导和中央部门采纳或批示30多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入选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称号,2015年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新质生产力将在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中国经济塑造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如何发展以智能技术尤其是“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概括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接续性看,需要在传统产业、产业壮大、未来产业之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处理好“新”“旧”产业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传统产业往往是历史悠久、技术相对传统,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因此首先利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做好对它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民经济系统自身的整体效率,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内生性市场需求,且可为超前性、战略性部署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技术改造。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很高,如全国工业规模最大的江苏,其工业增加值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因此,要通过技术改造来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策略看,需要积极推进对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联合行动。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实施“智改数转”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智改数转网联”三者独自推进、互不协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成陷阱。许多企业系统间的集成性差,导致企业全局优化的需求和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各个职能部门缺乏信息系统间的连接与集成,最终成为信息孤岛。二是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五不转”:缺专业人才“不敢转”;缺钱缺技术“不愿转”;设备制式数据标准不统一“不能转”;缺后续服务“不会转”;头部企业示范作用不强,中小企业缺抓手“不善转”。三是“智改数转”的模式亟待变革。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情况下,要加强信息网络的链接。没有整个产业链上规模化的“智改数转”活动,就无法快速降低“智改数转”服务商的边际成本,从成本上又反向制约了“智改数转”工作本身的推进。目前,实践中形成了“全国两化融合看江苏,江苏工业互联网看苏州”的局面。由产业集群、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由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所和职业培训机构等支撑体系构建的高效协作体系,促进了苏州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式来推动“智改数转”工作,这是一条对现有的存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形成巨大增长极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治理结构看,需要在产业链上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为了利用现代产业链治理机制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中,要改革产业政策,让其在产业链竞争中产生更多的激励效应,应用市场机制的力量,去解决绝大多数重要产业的“卡脖子”现象问题。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有产业链“链主”的管理和作为。“链主”作为微观治理机制的主导力量,可以为上游企业提供技术创新需求和商业化应用场景,通过卡点投资、利益联盟、协调机制、平台支持等途径来破解“卡脖子”问题。因此建议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要转向产业链政策,加强产业链的系统思维,提升收购兼并政策的地位,大力鼓励具有市场和技术优势的各类企业充当“链主”,健全“链主”治理机制。总之,更大力度培育“链主”企业,更高水平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更有效率培育中小微企业,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价值链整体提升,这应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进的主要的产业组织政策。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看,需要形成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之间的互动和互促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工业3.0)全面转向以智能技术为中心(工业4.0),因此智能技术的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的、直接的引擎。在智能技术时代,技术创新重在增强工业跃升动力,“无科技、不工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应该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它的发展,一方面会带来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如果生产关系变革不及时不配套,将会极大地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因此不断地深化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当前,要加快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投资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新型要素市场培育,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和深化开放既是改革,也是创新,它可以有效地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营商环境,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二是要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开放。当前形势下要高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务实有效地汇聚和用好全球高端创新要素。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看,需要充分展现知识、技术、人才三大要素的市场价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活力,从现实来看,主要应该通过高标准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实现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效融合。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允许人才大胆自由探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人才激励措施。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