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5日,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国家智库学术研讨会,围绕“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邀请各界专家进行研讨,形成部分创新成果和观点,现将部分成果摘编,本期刊发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研究员的《以发展为取向建立新型生产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新质生产力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单独单纯的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如果不考虑新型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就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新型产业关系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从发展和治理的两种取向来看,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发展,这个阶段的改革可以总结为发展取向的改革,这是基于当时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我们1978年的人均GDP只有228美元,还不到撒哈拉以南最穷非洲国家人均GDP的一半,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主要是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个人积极性,加快经济发展,摆脱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增强物质基础。通过打通当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关键环节,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个人、地方的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制及其后来的股份制、分税制等重要改革举措,都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如收入差异、环境生态等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就比较关注治理的取向改革,特别是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兼顾了发展和治理两个方面,这几年特别是治理取向的改革大力推进,使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经济发展质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是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从经济发展可以依赖的动力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外向度比较高、制造业规模比较大的经济体,对我们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依赖的欧美高端的市场需求在我们出口比重中下降,从海关的贸易数据可以看出,欧美高端市场的缺口正在通过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增加来弥补,但从结构来看,欧美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和技术要求更高,对拉动我们制造业高端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国际先进技术和创新资源的来源也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搞“小院高墙”“卡脖子”“使绊子”“脱钩断链”“去风险化”,企图阻滞、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这是从外部来看的。其次从内部来看,我们也面临着疫情以后经济的恢复,还有周期性经济的下行和部分市场主体的动力不足,发展预期的不稳,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比较大等情况。我们要保持一个经济发展长期可持续的势头,现在以发展为取向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得到更加的重视,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里面,在发展和治理为取向的改革平衡中,更加看重了治理,那么在未来的时间里边,能不能更加关注以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把它作为新一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在发展取向改革与治理取向改革的权衡中,未来应更加重视发展取向的改革,在活力与秩序的权衡中应该更多关注活力。当然改革的举措可以有很多,但我所说的要关注那些关键的、纲举目张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当年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代表的农村改革、以承包制及之后的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革、以分税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改革,这些改革的本质是厘清利益关系,做对激励机制。我认为下一个阶段的改革应该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厘清科技创新的利益关系和重建相应的激励制度。分清使命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创新。尤其是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要围绕发挥和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来进行改革。二是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平衡。过去一段时间,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支持政策)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战略性产业(如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新兴的幼稚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在另一方面,对竞争政策的忽视也产生了很多效率损失,行业保护、地区保护、市场分割、所有制歧视、招商引资政策中的政策逐底竞争仍然非常普遍,影响了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下一个阶段改革的方向应该以竞争政策占基础地位的政策体系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主体竞争地位中的改革,如民营企业的平等准入和公平竞争,推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无歧视对待,各地优惠政策的统一,使我们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从争取优惠政策和特殊保护中摆脱出来,转化为基于效率的竞争。这将极大地改善宏观经济效益、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产业发展,政府当然要负责任,但也无法包打天下。三是发展取向的改革和治理取向的改革,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成就,避免相互掣肘,互相打架。既要避免一搞发展就野蛮生长,造成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更大力度的治理;又要避免一治理,就影响和阻碍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需要勇气,改革同时也是一项精细的平衡艺术,需要审时度势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进行平衡,找到重心,这可能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重点。
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刘院长的邀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