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枫等:推进江苏制造业外资稳中提质

发布时间:2023-08-24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戴枫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同时“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和利用外资第一大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关系到江苏乃至全国实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江苏制造业外资的量质仍处领先


从引资规模来看,2022年,江苏省制造业外资增长较快,总额达到119.9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省总额的39.3%,规模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外资总额占外资总额比重比全国(26.30%)高13个百分点。十年间,外资对于我省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贡献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对进出口总贸易的平均贡献率为67.89%,其中,进口贡献率为83.50%,出口贡献率为59.47%。这表明,外资企业仍然是江苏制造业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因此外资制造业的稳定对于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至关重要。


从外资结构来看,江苏制造业外资的产业链延伸,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在上升。如果将生产性服务业外资与制造业外资加总来看“大制造”的范畴,江苏省“大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22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0.3%。利润再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32.1%。十年间,江苏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利用外资占所有制造业利用外资总额的70.7%,2021年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到资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由此可见,江苏省技术分布逐渐趋于高端化,外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从引资效益来看,在经营效率方面,外资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稳步上升,并在2020年超越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创新效率方面,由于外资制造业仍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主,技术多来自母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入不及内资企业,但是研发成功的概率更大,形成的专利成果更多,创新效率更高。2020年,全省外资企业申请专利数超过4.8万件,平均每家约1.19件,远超内资企业平均申报数量(约0.08件)。


从引资制度来看,江苏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挥重要开放平台引资功能,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实施。2021年,江苏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拥有57家联动创新发展区。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综合排名前50位中江苏占12席,4家经开区进入前10,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五连冠”。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由此反映出江苏高质量的引资制度是外资质量攀升的助推器。


二、江苏制造业外资稳中提质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环境复杂化,外资制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以及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国际断供、物流成本上升等现实挑战。近两年各级政府出台的一些稳工业、稳外资的政策,部分缺少实施细则,且多是疫情之下的临时性举措,政策是否具有延续性是外资制造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生产要素支撑乏力,外资制造扩产增效受限。在资源要素上,制造企业对土地、能源等基础要素的需求较大,但在“能耗双控”政策和“双碳”目标的制约下,一些外资制造企业的“智改、数转”项目难以推进,扩产增效也难以实现。在人才要素上,调研发现,61家外资制造企业中有45%的企业表示,用工难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研发人员”、“专业技工”和“营销人员”。一些外籍专业人员拥有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在广东认可,但是江苏却不认可,在职称评定及人才待遇上比广东差一大截,导致人才流失。在资金要素上,来源国支持力度差异较大,部分外资企业融资乏力。一些美资企业减少了对华投资预算,而一些深耕中的欧洲企业则对中国信心增强,并积极进行留存利润再投资。但是,对于很多得不到母国支持的外资企业来说,资金预算不足,而国内对外资制造业投资的融资正在收紧,通过上市融资又面临外资审批的较多障碍,制约外资企业的发展。


(三)内外资企业互动不畅,外资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不高。整体而言,苏南的制造业集群中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配套互动较多,而苏北的制造业集群中外资企业相对比较封闭,比如,东风悦达起亚整车厂所建立起的配套圈90%限于有韩资背景的供应商,外资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技术扩散。在研发合作上,外资企业倾向于在母公司及其所属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之间进行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实质性技术交易、转让或服务的比例约为 29.8%,低于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合作比例,外资企业融入地区创新系统的程度有待提高。


(四)对外资制造企业帮扶政策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相关管理部门与外资企业均反映政策的执行成本高、实际收益低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发布的稳外资、稳工业、促进外资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分散在商务、工信、发改、科技、财税、市场、资源、海关等各个管理部门,各部门政策目的和倾向性也不尽相同。商务部门的政策侧重在外资准入前的鼓励引进,而准入后的支持政策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外资鼓励或扶持政策,各部门分散执行,缺乏联动以及跟踪优化机制。


三、江苏制造业外资稳中提质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流入重点制造业。借助国家对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契机,充分发挥江苏自贸区对先进制造业外资集聚的核心引擎作用。充分落实2022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对于新增鼓励条目中的医药制造业相关耗材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及其产品生产,以及高性能光刻胶开发和生产等项目予以重点关注。


(二)着力加强要素支撑,保障外资制造企业稳健运营。首先,保证重点外资项目及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基础要素指标,尤其是对于“卡脖子”项目,如稀有化工原料、半导体、高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由省和地方统筹给予土地、能耗、煤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指标调剂倾斜。对于智改数转项目的能耗指标设定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予以一定的优惠。第二,赋予重大外资项目单位对人才认定和评价的自主权,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匹配。第三,进一步落实递延纳税政策,鼓励外资企业留存利润再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制造企业在国内上市,以及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等。


(三)着力搭建各类平台,深化内外资产业链合作。积极搭建国际产业投资合作平台,举办大型产业推介会,加大欧洲制造企业的邀请力度,聚焦有机化学、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持续深化与欧洲重点国家地区的“点对点”合作,成体系地引入欧洲国家的高端产业和优势技术。关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开展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商。此外,政府要为内外资企业合作创新搭建平台,鼓励外资企业主导或参与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


(四)着力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推动外资企业提质增效。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是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稳增长方式,因此要支持本地的外资企业做强做大,对其增资扩产给予专项支持,政策力度要略高于新引进外资企业。建议成立政策服务部门,专门负责跟踪和解读国内的相关政策。该部门既负责对其他外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培训,也负责针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宣传与解读。目前亟需开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跨部门培训,解释其中的盲区,在政府部门间形成政策联动和政策合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