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夜间经济一般是指从晚间 18 点至次日凌晨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服务类经济活动,包含餐饮、住宿、购物、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化的商业形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全面促进消费”。《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聚力建设“七城”。夜间经济是激活消费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幸福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与长三角区域副中心城市相比,亟需加快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夜间经济宏观环境分析
(一)发展的机遇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十四五规划注重把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改革两者有机结合,把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作为重要因素推动新需求,2022年,要在各地建成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从长三角区域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三产比重上升,一、二产比重下降,已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表(1)。从全省来看,安徽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十四五时期,建设30个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和品质夜市。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5000亿元。从合肥的发展定位来看,合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夜间消费等新空间”。
表1 全国和长三角区域GDP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全国各地统计公报
(二)发展的挑战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外部不确定性,疫情后,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各个城市大力布局夜间集聚区。从区域层面来看,近年来,虽然合肥同城化不断推进,但是总体而言,联动性不够。从合肥的层面来看,还存在科学合理的布局、消费供给、消费热点、消费载体、营商环境等问题。
二、合肥夜间经济现状分析
2020年合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夜间购物餐饮,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文化演出作为工作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夜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发展局面。
(一)重点领域快速增长
一是旅游消费蓬勃发展。2019年,全市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1.4亿人次,同比增长13.7%,总收入2036.4亿元,同比增长18.3%。二是文化消费繁荣发展。合肥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2017年的23829家增加到2019年的30074家。三是体育消费发展势头迅猛。2020年,我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13.2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为2275.5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24168元)的9.4%。四是住宿业和餐饮业主体活力不断提升。2018年合肥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数占三产的比重为4.8%,合肥市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3.76亿元,增长3.1%。
(二)夜间经济的空间分布
从全市实施夜间消费载体建设改造三年计划,合肥市发展夜经济初步形成“一核十街多点”的空间格局。即打造1个核心夜间集聚区、建设10条夜市街区(表2)、培育夜间消费点。从打造核心集聚区来看,该区域聚集了合肥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两大公园景点,逍遥津公园、包公园;两大历史人文景点,李鸿章故居、明教寺;两大演出场地,江淮大戏院、安徽剧院。从消费业态分布来看侧重美食、文化、休闲、购物等多种业态形式。
表2 合肥市夜间消费载体建设十大夜市商业街区
资料来源:合肥市商务局
三、国际大都市夜间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从国际上看,形成了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东京六本木、新加坡乌节路等国际知名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从国际夜间经济的发展来看,注重从产品设计到系统性推动再到基础性支撑因素等各方面完善和加强(表4)。
(一)夜间消费内容多样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夜间经济注重深挖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供给。英国伦敦出台政策,延长娱乐和购物场所的营业时间,促进交叉消费,鼓励多元化的消费夜间活动。美国纽约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各种大型演出活动。
(二)发展规划系统化。国际大都市通过规划引领、差异化竞争保证夜间经济有序的发展。法国制定了《马克龙法案》、《促进经济增长法案》。英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把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三)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化。从交通方面来看,英国伦敦的几条地铁主干线周五、周六都是通宵运行,保障了民众和游客的夜间出行。数据显示,伦敦夜晚有160万的劳动力从事夜间经济相关工作,法国也在交通安全、公共健康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四)行业管理成熟化。从管理体质来看,成立夜间工作委员会和夜间联系会议等组织。英国伦敦政府专门成立了夜经济委员会,美国已有纽约等多个城市设立了“夜间市长”,保障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四、合肥与长三角城市(沪宁杭)比较分析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目标和任务。《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质量报告》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36万亿元(图1)。夜间经济成为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发展角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合肥而言,既有迫切需求,也有巨大空间。
图1 中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从发展规划看,谋划打造夜经济品牌
上海抢抓国内扩大内需的新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高端消费等方式发展夜经济。杭州在全国率先设立夜间经济财政专项资金,涵盖夜购物、夜食堂、夜旅游、夜文化、夜娱乐、夜健身六大业态。南京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从夜景区、夜演艺、夜集市三个方面发力,将“夜金陵”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夜间经济品牌。合肥围绕建设提升夜间消费载体,初步形成“一核十街多点”的空间格局。
表3 长三角沪宁杭合城市定位及基础优势
资料来源:各地政府网站
(二)从消费市场看,总量排位稳步前进
从总量上来看,长三角中心城市中,合肥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513.76亿元,与上海相比,总量只有上海的28.32%;与南京相比,总量只有南京的62.65%;与杭州相比,总量只有杭州的77.91%。从增速来看,2020年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1%,位于长三角中心城市第二位,高于上海、南京、杭州2.6个、2.2个和6.6个百分点。在2020年全国消费十强城市中,上海第一,苏州第七,南京第八,杭州第九,特别是南京人均消费已经超过了3.83万元,全国第一。
图3 2015-2020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局
(三)从旅游业来看,向重要支柱产业跨越
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42.27亿元、增长16.9%。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2020年合肥GDP分别相当于上海的24.7%、26%,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上海的37.9%、31.8%。2019年、2020年合肥GDP相当于南京的67.1%、67.8%,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南京的73.1%、53.5%。2019年、2020年合肥GDP相当于杭州的61.2%、62.4%,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杭州的50.8%、29.3%。2019年上海境外游客,合肥相差862.53人次,与杭州相比,合肥相差78.6万人次,与南京相比,合肥相差50.61万人次。
图2 2015-2020年长三角区域旅游总收入比较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局
(四)从体育产业看,结构发展不平衡
2018年合肥体育产业总规模208.82亿元,增加值85.87亿元,占GDP比重只有1.098%。与上海相比,上海2018年体育产业规模1496.11亿元,增加值556.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与南京相比,南京总规模达到了720.04亿元,增加值为241.02亿, 占GDP的比重为1.88%;与杭州相比,杭州总规模为607.72亿元,增加值为189.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21%。
表4 2018年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相关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各地体育局网站
(五)从人口分布看,潜在发展空间巨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常住人口增量来看,杭州、苏州、合肥增长位于前三,上海位于第四,南京排名第七,10年杭州市常住人口增加了323万人,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万人,而合肥常住人口增加了191.29万人。从0-14岁常住人口来看,合肥154.79万人,南京118.76万人,杭州155.35万人,上海243.63万人,合肥排名第三,年轻群体是合肥夜间经济的潜在消费者。
图4 2010-2020年长三角区域人口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局
(六)从居民收入看,明显低于南京和杭州
合肥市城乡居民收入虽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低于南京、杭州且差距拉大。2016年,合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852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 22840 元、15145 元、17333 元;2020年,合肥城镇收入48283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 28154元、19270元、20383元。2016年,合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7059 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8461元、4097元、10949 元;2020年,合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4282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10629元 、5339元、14418元。
图5 2015-2020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统计公报
五、对策建议
从发展趋势看,全天候消费、年轻消费、健康消费、融合消费和品质消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长期来看,通过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富裕,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奋力扬长补短追赶。
(一)建设国际化消费新载体,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及人文旅游等要素资源,禀赋优势,主动对接地方消费升级需要。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区域一体化视角按照本地居民和国内游客、国外游客三个维度规划夜间经济。二是打造国际化消费载体。以加快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三是一体化联动发展。持续推动合肥、南京、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促进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建设合肥都市圈夜间经济发展核心区。四是突出政策功能叠加。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夜间经济消费领域发展需要,将基础设施和夜间配套建设纳入新基建重点方向。
(二)打造多领域消费新热点,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
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满足居民夜购、夜食、夜娱、夜行、夜学等需求。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更多高品质养老、文化、体育资源。二是引进头部企业。大力引进优质企业、总部企业和新零售龙头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开展直播带货。三是建设消费载体。建设和改造国际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丰富消费体验,发展精品民宿,举办消费节等活动。四是供给优质文旅产品服务。在三河古镇打造“印象三河”,打造渡江战役、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三)开拓多群体消费新天地,突出夜间科技融合创新
实施“夜间经济+科技”融合战略。一是突出科技元素。突出合肥科技创新的重要品牌,围绕合肥科学元素,合肥科学岛、合肥荣事达工业旅游基地、安徽名人馆创建成为国家级研学基地等资源培育消费新天地。二是发展智慧经济。发挥三河古镇、滨湖湿地公园等智慧景区的重要作用,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实现线上和线下消费体验融合。三是打造夜游新场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利用巢湖资源开发夜游新场景。
(四)塑造城市化品牌新高地,拓展夜间经济发展内涵
从消费的发展方向来看,复合型消费和多元化消费成为夜间经济的主要方向。一是强化优质资源共享。拓展公共服务供给主渠道,强化长三角区旅游、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共享,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积极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和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持续举办国际品牌赛事。三是强化历史与文化的融合。把三国文化、徽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示范区。四是打造社区夜生活消费空间。突出相容性,鼓励发展集文化娱乐服务于一体等复合功能的夜生活共享空间。
(五)优化法治化营商新环境,强化夜间经济业态引导
优化环境和业态引导结合,用柔性、科学、合理的原则护航夜间经济。一是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支持建立行业自治协会,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调整完善配套政策。与城市人口相应构建错峰上班及弹性上班制度,拓宽城收入渠道,提升消费信心。三是营造消费便利发展环境。提供免费摊位,延长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及夜间交通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出台消费政策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和发展夜经济,扩大夜间消费,鼓励经营主体和居民共同开展自律管理。
六、结语
合肥作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提升消费需求,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竞与合的关系。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和都市圈的优化布局,推动文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二是白与黑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打通白天和夜间的赌点,把白天与夜间经济的有效结合。三是内与外的关系。精准分类,突出重点,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夜间经济,多维度发展规划夜间经济。四是供与需的关系。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载体,优化供给产品,打造合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