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江苏正全面发力

发布时间:2023-09-14来源:中国江苏网作者:李梦迪 童棹凡


9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黑龙江考察调研,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如今,江苏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着力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构筑新竞争优势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理解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新”和“质”。


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特征所在。从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可以看出,它使用的技术新、涉及的领域新。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表示,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指劳动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形成新优势、新动能和新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未来产业对传统技术的颠覆,亦有着极强的爆发力。新质生产力强调新技术、新领域对经济、社会、生活等产生广泛的带动作用,释放出强劲信号。



今年6月,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作为江苏外贸的“新三样”,拉动力明显提升,出口增长达33.9%。这里提到的“新三样”可以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它们的崛起正给江苏外贸出口带来结构性的变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新质生产力的“质”,是目标所系。从石器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用技术革命打破传统,完成一次次社会生产力的跃迁。当前,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新技术,革新以往的生产方式,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展。


“我们要推动的正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完成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江苏省委研究室相关研究人员分析,在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及科学技术在内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数据、算力等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推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新质”产业发展壮大,最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创新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关联,而生产力的跃迁,离不开创新驱动这关键一招。江苏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走向纵深提早布局,着眼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江苏制造”,是江苏一张亮眼“名片”。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这张名片展现出“新”的特点。前不久公布的一组数据印证,江苏产业之“新”: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1%、49.6%;


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每年实施200项左右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放眼江苏,满目生机。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含新量”与“含金量”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



9月初,一批载有研制新药的货车驶出苏州工业园区,开往全国多个城市。这款刚刚获批上市的自身免疫疾病新药——艾加莫德,在全国多地开出首批药方,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带去康健的希望。


历经16年深耕发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一个个“高光时刻”:总产能占全国超30%,创新企业数量、创业人才规模、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量、企业融资总额占全国均超20%,拥有国内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3800多家企业集聚于此,攀高逐新的故事一再续写。


不止是生物医药,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在内的四大产业创新集群,苏州有3个入选“国家队”。苏州还将未来产业放在了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谋篇布局之中。


9月1日,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前瞻谋划、培育发展苏州的未来产业,以此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俯瞰苏州,这座“全球工业大市”正以科创引擎澎湃发展动力,产业图景日新月异,制造大市着力向制造强市迈进。


“新”中有“质”,江苏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激活经济“新引擎”。“一直以来,江苏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的应用,以科技创新带动的产业发展,使得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省委研究室相关研究人员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汪丽娟认为,制造业生产力提质增效是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关键节点,其质效提升的逻辑与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密不可分。



在无锡,一批世界级的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孕育出一条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这一规模成熟的产业集群,以创新为要长成了一片茂密森林。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集聚了中国电科58所、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十一科技华东分院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拥有近300项科技专利。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技专家携手攻破核心技术,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闯出一条强“芯”之路。


贯通融合,引领产业全面升级


科技创新归根到底要成果转化落地,新质生产力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落脚点在引领产业的全面升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即为题中之义。


如何加速创新要素的释放与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场”?近年来,江苏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创新。


目前,江苏省地方、企业与国内10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华伟介绍,江苏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先后签署了六次战略合作协议,多年来双方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超过2500项,2022年江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销售收入达1457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地方产业园区也积极对接大院大所,为产业赋能。如宿迁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南航等60余家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9家。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已实现营业收入近200亿元。



9月11日,江苏召开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聚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这次盛会,有330余名省内外高校院所院士和高层次专家,3500余家企业参加,142家大院大所大学6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850多家企业1000多项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对接洽谈。


从产品创新走向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就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起来,实现一个多点突破的这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周小虎看来,“新质生产力”不只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更是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跑,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这也势必助力江苏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好“开路先锋”、做好“助推引擎”、发挥“关键作用”,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大动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江苏有条件也有能力率先探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画”出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部分图片来自常州发布、江南晚报)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李梦迪 童棹凡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