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南京论坛2023”在南京大学开幕,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参与组织分论坛五“企业家精神与亚洲经济发展”的两场研讨会。
在“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背景下的亚太合作”研讨会上,日本中京大学准教授王建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丁可、浙江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旭亮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日本中京大学王建国准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国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演讲,主要内容聚焦于地缘经济的碎片化倾向、新形势下中国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立、中日经济互动的展望等。他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了新形势下的中国“开放式创新体系”。
复旦大学沈国兵教授发表了题为“中美双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韧性评估”的演讲,在美国拜登政府通过友岸集团、小院高墙重塑供应链形势下,主要从中美行业产品贸易依赖指数和贸易多元化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估中美双边贸易产业链供应链框架,基于中美双边贸易HS6分位产品数据,区分产供链上、中、下游,兼顾进口供给端和出口需求端进行了评估,识别出中国就中美经贸而言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产供链”供给端缺口和需求端缺口。通过成因分析,揭示出:第一,中国从美进口高技术制造品产供链存在供给端脆弱性,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消减潜在“卡脖子”风险。第二,中国对美出口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造品产供链具有需求端脆弱性,但美国同样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短时间内难以脱钩断链。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研究院的丁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的中日经贸合作”的演讲,从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业联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认为: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的联系从过去俘获型、模块化价值链治理,转向关系型治理,提高了产业链粘性;中美贸易联系有所减弱,但中国向东盟、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出口中间品,东盟、墨西哥对美出口增加;在华跨国公司经营目标有所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而不是出口(in China,for China);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出全球产业链,但是盟国和企业与美国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日本半导体设备在成熟制程方面希望增加对话出口。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明,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没有脱钩。
浙江大学张旭亮教授,发表了题为“当前跨境支付助力中小企业贸易数字化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举措”的演讲,指出近年来,国内跨境电商发展迅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成为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浙江大学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前跨境支付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面临应用环境不佳、使用成本较高、合规化风险较高等问题,建议优化施策,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ESG 时代,亚洲的新企业家精神(New Entrepreneurship for Asia in the ESG era)”研讨会上,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于晓华发表了题为《日本百年以上企业的传承与发展:经验与政策》的主题演讲。他分析总结了日本百年企业得以传承发展的经验与政策,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长寿企业,微观上,长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指标、企业文化、管理者、发展战略等内在基因与一般企业有显著差异,且拥有不变的核心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质。宏观上,日本的佛教文化为企业塑造和建立商业社会的信用基础提供了宗教信仰的加持。
“南京论坛”是南京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系列国际年会,始于2015年,迄今已举办五届,依托“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文脉和现代活力,立足百廿名校南京大学的学术底蕴,汇聚中外政要、知名学者、科技及工商界精英,通过主旨演讲、研讨会、圆桌会议等形式发表见解,开展对话与沟通,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一张重要国际名片。本届论坛以“文明·科技·共同价值——亚洲的愿景”为主题,旨在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时代议题,多学科、多角度地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方案,贡献更多学术新见、理论前瞻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