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镇江全市域“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典型案例。“一区多园”对应的是原有的“一区一园”管理模式而言,通过增加新建园区或将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园区整合并入开发区,实现统一调度、资源互补、政策共享等,提升园区品质,激发产业活力。
过去一年,镇江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1650亿元,增长66%;新签约重大产业项目入园率达87%,省、市重大制造业项目入园率超过90%,整合后的园区以破竹之势撑起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盛夏,位于镇江句容经济开发区的容泰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先进的芯片封装、测试生产线正有序运行着,在工人们熟练操作下,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功率半导体器件陆续走下产线,销往全球各地,预计今年销售额3亿元,比去年增加3倍。
从2019年正式成立到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崭露头角,荣泰的成长与句容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不无关系。无论是产业孵化,还是二期扩建,公司总经理特助居春花强烈感受到“一个主体开发区”与“多个园区”之间空间联动、功能耦合带来的效率最大化:“比如说在落户过程中,句容开发区帮我们积极地寻找初期孵化的园区,在黄梅那边租赁了他们园区的几栋厂房,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个长达三四年的一个孵化过程。从开始拿地一直到我们整个竣工、办产权证,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是非常积极地去牵头处理这些问题。”
开发园区是产业强市的主阵地、项目攻坚的主战场。曾几何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不仅导致园区竞争力不够,招商引资也难以落地。
2021年7月,镇江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域开发园区的整合优化提升工作,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真正建立起全市“一盘棋”思维。
“一区多园”后就可以统筹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实现高效分工协作,江苏句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戴蓉说:“我经开区有11个载体园区,但是它原来只关注自己的园区里面的,比如联东U谷,它已经满园了,34家企业,它的招商队伍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招商的渠道和来源都很广。有了这个‘一区多园’政策,对于这些招商项目的外溢,有了一个承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总投资5亿元的江苏凯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又一典型案例。这一项目原本是宝华凤坛创新社区对接的,考虑到项目用地以及进度需求等方面因素,最终协调“飞”到句容经济开发区,6月6日签约,7月中旬便正式开工,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200套分离膜设备的产能规模。
实际上,目前全国各地也有不少“一区多园”的改革经验,但基本上产生于国家级开发区。镇江立足于发展实际,将重心放在了省级开发区层面,但由于机构级别相对较低,且与功能园区区划位置不相邻、行政关系不隶属等原因,在顶层管理和统筹规划能力上更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与能力。
镇江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小平表示,通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克服省级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以及功能园区间“越界管理难协调、多重博弈难均衡”困境,推动编制资源、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充分流动共享,既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特色亮点所在:“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立足于‘统’,实现主体开发区与功能园区‘统一领导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政策保障、统一招商引资、统一目标考核、统一审批服务’;二是聚焦于‘专’。全面剥离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将省级开发区从事经济发展职能的机构比例提升至70%以上;三是着力于‘活’,在开发园区实行涵盖行政、事业编制及雇员等3类人员的‘员额制’管理模式,确保人员管理的灵活性与规范性。”
目前,镇江已形成由10个主体开发区、11个辐射联动园区、5个提级管理园区组成的“10+11+5”的开发园区模式。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认为:“园区一直是我们省的一个品牌,显示度比较高的是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但是还有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分布在基层园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面临很强的束缚,产业选择性比较弱,人才也难以积聚。像镇江正在实施的‘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以国家级、省级园区为主体,来整合辐射相邻的基层的乡镇园区,统一招商、统一规划,有利于提升基层园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