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第二年。涵盖东盟的南亚东南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凸显重要性,课题组对有关问题开展研究,建议如下:
一、坚持高站位、一体化,着力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有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着眼于未雨缪谋、超前布局,采取类似过去“三线”建设的思路,把我国西南地区打造为潜在需求巨大的战略纵深区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整重大生产力空间布局、有序推动东部产业转移,有力促进西南片区发展更加协调,产业分工形成错位互补,粮食能源和军需储备更加充裕。高位统筹、积极推动、有序实施发挥好成渝双城经济圈第四增长级的牵引作用和外溢效应。建议从国家层面委派发改、交通、商务、财政等国家部委和能源型、军备型央企,依据各自职能职责,大力度推进成渝昆城市圈、川滇黔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协同构筑面向南亚东南辐射中心,积极拥抱印度洋,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与安全。
二、坚持硬相通与软联通并进,持续推动陆海新通道和多式联运
1.以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为重要契机,加速提升对外经济开放交流水平。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南亚东南亚互联互通的统筹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海关总署等部委及国铁集团等“国”字号单位,要按照2022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文件要求,会同有关省区以及相关国家,加强政策和规划标准对接,搭建双循环格局发展载体,进一步服务中老泰铁路建设运营,授权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海关入驻、检验检疫软硬件服务。推进沿线国家陆港及物流设施建设,鼓励有关企业开通昆明—万象—曼谷—拉廊港、昆明—万象—泰国廊开—土瓦港等的国际多式联运,在破解“马六甲困局”、畅通印度洋西海岸国际运输通道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确保国家重要战略通道安全,吸引已向南亚东南亚方向转移的产业回流。
2.大抓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口岸建设。积极谋划建设中老铁路沿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承接“长三角”、大湾区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做好初级产品进口及落地加工文章,探索“境外种植、产品回运、境内加工”产业模式,推动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跨境旅游,推动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联合开发,面向国内外游客推出南亚东南亚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与老挝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老铁路沿线旅游综合开发。支持西双版纳州嘎洒航空口岸和磨憨铁路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人员通关便利化。建设高水平物流体系,推进与南亚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加强与RCEP成员国家进出口供应链合作,构建以成渝昆为重要生产基地和要素交易市场的产业链体系,依托沿线州市,打造中老班列集结中心和货源组织中心,推进沿线物流枢纽、配套路网和园区专用线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建设海外仓,提高物流效率、运力和货源组织能力。
3.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成都、重庆、南宁、昆明等西部中心城市建立总部、东盟总部,设立物流、转运、商贸、金融等分支机构,建立组装中心和研发中心,引导产业向西南地区集聚,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在中老铁路沿线建设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讲好中老铁路故事,打造共享发展样板。
三、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
1.着力构建区域立体综合基础设施枢纽。继续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跨境公路建设,优先打通瓶颈路段和关键路段;积极规划我国西南沿边公路、铁路、通用机场建设。加快落实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汽车运输协定,方便跨境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充分发挥湄公河等跨境河流航运功能,完善航运合作机制。加快提升昆明国际航空枢纽运力扩能,构建覆盖南亚东南亚各国首都和主要城市、连接世界主要航空枢纽的航线网络。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数字通讯枢纽。
2.全力加快区域性国际能源中心建设。建议国家发改、商务、工信等职能部门加大力度支持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油气央企在云贵川渝布局新建续建石化、炼化项目,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电力联网。支持各类企业集合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投资、运营管理、工程承包、设计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发电、输变电、电网改造和建设等重大电力项目合作,助力周边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电力供给中心、交易中心、技术中心、装备中心。
3.合作共建区域跨境物流中心。与周边国家合作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建设一批国际物流园区,提升物流效率。鼓励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业务,推动组建一批跨国物流企业。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数字化赋能,逐步实现区域内国际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加强与周边国家政府间协调,推动跨境运输车辆牌证互认,完善跨境物流保险合作机制。
4.携手国内先进园区共建中外产业园区。积极推动激励对接苏州工业园、张江科技园等国内一流园区,深化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共建一批跨境或境外产业园区,有序推动国际园区产能合作。
四、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边贸合作
1.有序发展边民互市。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因地制宜设置边民互市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真正惠及沿边居民,活跃当地市场。
2.继续提升沿边贸易便利化水平。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经验,实施“预检核销”、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对高信用等级企业降低查验率等贸易监管制度。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货物通关、贸易统计、原产地证书核查、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质量提升、打假维权等方面开展多双边合作,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间;积极探索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合作新模式,在确保交易真实合规、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匹配的基础上,建设海外仓、境外展销中心、国际快件监管中心。
五、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
1.创新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推动企业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支付,进一步完善与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跨境清算结算渠道,探索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跨境使用。规范和便利境外边民开设人民币银行账户。开展非居民现金存取款业务、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因地制宜探索规范业务、提高效率的方法,经主管部门认定后实施。研究适当调整准入门槛,支持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型银行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
2.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府合作、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能源矿产合作等领域重大项目积极给予金融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跨境农业合作、国际产能合作、境外重大项目等保险产品。开展新一轮企业境外发债和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外债规模管理改革试点。
六、大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1.充分开展中国科技交流合作,支持高校接收更多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发挥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作用,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在南亚东南亚布局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利用先进科技资源,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现代农业、矿冶和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中心,打造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2.打造国际医疗体检康复中心。采取类似北京阜外医院建设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医学研究和医疗资源,打造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国际健康医疗产业综合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以及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医学中心和传统医学交流中心。
3.有力提升服务国家周边外交能力。利用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进一步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放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员往来限制,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建和睦友善周边环境,完善滇印、滇缅合作以及云南省与越北、老北合作等地方合作机制,有序拓展民间交流渠道,深化拓展多边外交内涵。
4.有效扩大民间沟通交流,柔性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好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侨资源优势,借助“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东盟博览会、南博会等重要平台,激发乡愁记忆、点燃投资热情,支持激励海外华商发挥人才资本和商业网络优势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有效借用外力助推辐射中心建设。要在过去基础上,突出双向互通,把我们想说的与对象国喜欢听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淡化意识形态过浓的单向灌输,运用故事性叙事和千年人文交往历史,绵绵用力、有序有效推进文化走出去,为深化民心相通打牢更加扎实的民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