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徐天舒:传统产业集群化转型升级:吴江彩钢板产业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8-30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者:王俊、徐天舒


王  俊,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

徐天舒,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


一、传统产业面临的尴尬境地


以制衣、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初级制造加工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是:


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发展传统产业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传统产业占用资源要素(如土地)不少,但对地方经济的直接贡献(如税收)不大、增速不快,且大多为较高能耗较高污染的企业;另一方面,对于很少有大项目落户的三线城市或区县乡镇二级地方政府来说,又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甚至有些产业还在全国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从传统产业所属的企业层面来说,由于每家企业规模都偏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落于下风;另外,由于资金、土地、技术、用工、环保等要素投入的缺乏,企业也普遍感到日常经营举步维艰;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对于它们来说,在操作层面普遍觉得有“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二、集群化发展:震泽彩钢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苏州吴江震泽镇彩钢板产业全国闻名,普遍用于建筑工地的非承重板房搭建。但与同为全国闻名的吴江丝绸、电缆行业相比,它的确就是一个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金属表面喷涂污染、土地利用率低、税收外流到装配地。2018年在该产业被列为污染整治产业准备予以关停之际,震泽镇政府认真听取了相关企业的意见,最终并没有采取“一刀切”关停企业的做法,而是采取了产业链抱团、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维来促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政府转变思维,为“两高一低”产业涅槃重生创造机遇


彩钢板产业进入门槛低,是典型的“两高一低”产业。环境安全存在隐患和土地资源严重浪费是其两大痼疾。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出发,还是从苏南工业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出发,对彩钢板企业进行关停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当地政府敢于打破固有思维,认识到这个所谓“落后”产业的发展潜力:


1.市场需求广阔。从建筑工地临时建筑用房到国家地质灾害(例如汶川地震救灾安置用房)和疫情防控(例如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应急物资,再到部队使用的战略物资(例如中印边防解放军营房),都是震泽彩钢板产业的服务对象。


2.社会牵涉面广,产业链影响大。彩钢板产业在震泽有着40年的历史,且全国知名;全镇12万人口中有两万人就职于此行业,是典型的传统支柱性产业;全镇70%的房产销售、每卖出3辆汽车中的2辆与彩钢板行业从业人员有关。


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严格执法淘汰“小散乱”彩钢板作坊,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抱团经营,以合同或投资方式形成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在三年过渡期中通过共同采购、共享车间集中生产、联合研发、集中环保处理、分头销售的模式,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政策引导,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提供“链长”式协调服务


1.传统产业转型最大的困难通常表现为:关停企业对政府而言是最简单的举措,政策执行基本不会出错,但是综合效益不一定好。而继续保留相关产业和企业,却可能面临转型升级失败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因此,扮演产业链链长角色的地方政府决策者的价值选择就非常重要。当地政府基于市场调查和本地企业调研所做出的推动彩钢板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是这一改革成功的关键。


2.政策制定者抓住彩钢板企业“小散乱”的根本性弱点,制定了导向明确的政策:在有限的可供租赁土地上,同等条件下,抱团企业数量越多的新设集团公司将会有优先承租厂房和土地的权利。例如,由48家中小企业联合设立的赛马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已经成为该镇彩钢板业的龙头企业。此外,由37家企业共同成立的智尚公司和平创公司两个抱团企业群也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入驻了一块共计128亩的其他企业闲置地块,实现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集约化生产。


3.以开票销售额和纳税指标为核心,研究制定彩钢板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大力表彰转型升级过程中效益特别突出、抱团成效显著、成长特别快速的企业。例如赛马科技公司成为首家获得宝马汽车奖励的企业。


4.主动向政府各个监管部门(如环保、经发等)反映基层实际情况,持续优化以企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例如赛马科技公司的设立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选址落地、证照办理和环保工艺提升等筹备工作,迅速实现正常批量化生产。


(三)企业抱团,为传统产业剔除积弊、转型升级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奠定了基础


在政府引导下,100多家“小散乱”的彩钢板企业抱团重组为赛马、平创、智尚和中晟盛等企业集团。其中,赛马科技公司是由原来48家小企业抱团重新组成的企业集团,实施共享车间模式,专注于终端产品生产;而中晟盛则是供应商抱团,致力于集中采购、市场批发和B2B模式创新应用。通过以上积极引导企业实施集约化生产,并鼓励企业加大生产设备投入和环保工艺改造,原先的环境安全隐患和土地资源浪费两大痼疾得以解决,并为当地彩钢板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机会:


1.提高了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2021年当国家要求1个月内提供中印边防解放军所需的500套营房供应任务,当时没有一家国内企业愿意接单,但是赛马科技公司连夜出营房图纸及时递交给国家有关部门确认,迅速组织生产并派专人到现场铺设边境运输道路,在20天内将部队所需的500套营房运抵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并完整安装到位。


2.扩大了产能,创造了单日同时700套疫情防控隔离用房组装的记录。这一记录的背后既是众多小企业聚集在一家大企业集团后的产能集体提升,也是同行业企业集团间协同合作的结果。


3.抱团后的新企业资金实力超过“单打独斗”,它们在获得市场认可后,不断加大生产设备投入、技术革新和环保工艺改造,例如引进电焊机器人、龙门切割机,集中建设自动喷塑流水线、集中喷涂车间等,逐渐进入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的企业如赛马科技公司成为全国产钢板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溢出效应的不断扩散,为更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效应


彩钢板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效果是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提高了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例如震泽镇彩钢板产业的亩均年税收达到40多万元,与苏州吴江区高新技术企业50万的亩均税收水平已经相差不大,根本上扭转了传统产业“低贡献”、“粗放”、“污染”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彩钢板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溢出效应。一方面“小散乱”企业抱团成为大企业后,实现了土地集约使用。例如原先48家企业占地250多亩,重组为赛马科技公司后仅占地41亩。“小散乱”企业原先占据的村集体土地被归还,并被改造成村民绿色用地,农村“绿水青山”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民生工程互相促进的彩钢板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被当地许多传统产业所借鉴,当地特色的绢纺产业企业纷纷要求政府推行效仿该模式。


三、震泽经验对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苏州作为制造业高地,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尚且面临攻坚,可以预见全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巨大。


(一)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对制造业全产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在土地资源紧缺、资金放贷向先导性产业倾斜、各地抢夺高端人才、对生产企业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条件下,必须通过集约化生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产业链上企业抱团发展的方式,能够提高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上下游的集聚发展,减少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和创新成本,培植传统产业链发展优势,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真正形成一个打不垮、搬不走的稳固产业链。与此同时,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研发攻关,取得新的技术成果,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迈进。


(二)参照震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将为全国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实施方案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地区差别,例如纺织业在苏南是夕阳产业,但在新疆和非洲却是朝阳产业。吴江震泽镇对传统彩钢板产业的改造模式表明:推动传统产业所属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应该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论证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类资源和现有的禀赋条件,实事求是地谋划发展路径,在做大先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量的基础上做优传统产业的存量。


(三)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坚守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全面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


面对传统产业所属的中小企业,如果机械执行“一刀切”关停,未必是最优解。因此在抱团集约化生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好产业链“链长”的角色,做好分散土地的集中置换、企业抱团引导、产业引导政策制定等政府职能工作;而头部企业则应发挥产业链“链主”的角色,协调好本产业的集中采购、共享车间生产、共同科技研发、集中污染处理等市场职能。针对近年来工业设备改造投资降低的趋势,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支柱制造业设备和技术改造的补贴,加快其生产规模和转型升级水平的提升。


总之,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从本地转型升级的目标出发,政府规划好产业政策、协调好产业要素整合、营商环境建设,企业通过集群化发展提高效率、获得规模效益,双方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