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关系五题

发布时间:2024-09-20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作者:陈柳


题1:中央提出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的方法论,如何理解产业领域的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是中央从实际工作中得出的一条经验,是一种方法论。在“双碳”战略中,“先立后破”表现为碳达峰不是碳冲锋;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把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制度规则“立起来”,把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对产业而言“先立后破”,至少有两层含义:


1.立与破之间的时间次序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先建立起来,逐步破除旧动能、传统动能,需要采取先立后破的模式,先立后破、边立边破,引导经济平滑发展。


2.立什么,破什么:先立后破绝不是要消除传统产业,也不可以将传统产业作为旧动能的代名词,只有那些不适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的产业动能,才是旧动能。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它们是平等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评价标准,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升级改造提高效率。


总结来说,先立后破,要注意到经济的平滑、要稳中求进。旧动能固然存在于全要素生产率不高,污染环境、不可持续的传统产业,而披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外衣,一哄而上、泡沫化的产业,我们认为这也是旧动能。


题2:如何理解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包括未来产业的关系?


1.首先,传统产业并不是低技术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当前大钢铁、大化工行业对生产技术工艺、数字化智能化已经具备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说,这些行业的技术进入壁垒远远高于当前很多热门的新兴产业。德国作为制造业先进国家,在中国市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除了汽车之外,就是化工。


2.传统产业当中的技术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基础。从技术创新的规律来看,所有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是以既有技术和产业为发展基础的,不能独立摆脱现阶段总体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的限制。新兴产业之“新”更多体现在技术突破上,但技术突破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国既定的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基础之上的提升。这些技术并不是专用于新兴产业,而是在既有产业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动力电池上游是很多化工产业,储能技术发展主要是电化学储能,也是以传统化工产业为基础的。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行业,涉及到相当多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各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


3.当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市场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将大大的推动传统技术的创新。比如,传统上,锂电池最初是小型锂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当中使用,当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时,这种需求推动技术变革。成为两者结合点。


题3: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面临哪些瓶颈和障碍?


中央提出的“先立后破”的要求,启动传统产业的焕新工程,着力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焕发新活力,但实践中仍存在制度性的障碍。一方面,有地方政府推动理念上的原因,没有做到精准施策;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也存在“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


1.从地方政府看:比如在作为产业载体的园区建设中,往往是只见新兴产业园区,很少见到新建的传统产业园区,符合各项要求的企业新设、扩产往往仅仅因为所属传统产业门类而难以在园区落户。传统产业良性发展需要满足环保、能耗的达标为前提,但是一些地区缺乏政策精准化的能力和担当,以环保的名义将铸造、电镀、精细化工等产业“一刀切”,企业失去转型升级的机会,也破坏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生态。


2.从广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看:实施智改、网联、数转以及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大量中小企业正在进行价格逐底竞争,对数字化转型投入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存在疑虑。各个地区在对传统产业的市场准入、环保要求上标准尺度松紧不一,那些不需要承担负外部性成本的企业反而具有成本优势,行业往往是低成本竞争,滋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妨碍了优势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传统产业发展的标准上,标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三中全会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就是统一完善执法标准和程序,减少自由裁量权,促进公平公正执法。


总体上看,实践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策的相互掣肘,对传统产业而言,也有必要将各类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评估。


题4:中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角度,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和协同?


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对加快构建适应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1.着力打造基础性、底座性产业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根本。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强调要做到基础性、底座性产业链的固本培元,才有可能做到整个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


2.完善传统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对于传统产业,我们更希望采取措施引导传统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而不是直接转出去,这也有利于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当前影响国内产业转移的梗阻主要是各个地方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能耗、环保等要素难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现跨区域调剂,导致即使各方都有产业转移的意愿,承载地也难以满足要素指标的刚性约束。仅依靠国家层面对重点项目用能计划单列的、地区之间要素指标交易等方法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第二,财税体制尚未得到有效突破,跨区域产业转移项目的财税分成缺乏可操作性。三中全会《决定》针对跨区域产业转移的问题,提出要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为解决上述梗阻提供了重要依据。


3.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的探产供储销体系。矿产是传统产业,但是现在在新兴产业中应用广泛,甚至决定了新兴产业链的安全。美国“百日供应链审查”将关键矿产作为四类产业之一,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授权使用《国防生产法案》确保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材料。从产业资源角度,传统与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多的融合点。


题5: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针对战略性产业,如何理解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类产业政策实施最为密集的领域。


1.从市场特征上看:由于新兴产业中存在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发展空间,大量企业涌入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借助资本力量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出现了类似林毅夫教授所说的“潮涌现象”。


2.从产业技术发展的特征上,该阶段产业的技术路线趋向于确定,产能容易得到快速扩张,最容易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地方政府都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首选目标,各类政府补贴、要素保障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但是,习总书记提出,要防范新兴产业领域一哄而上、泡沫化。


因此,三中全会提出新兴产业重在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


陈柳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