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为《中国经济学手册》撰写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词条,在《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刊出。该词条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增添了一份标志性成果。该词条也是对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这一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权威政策解读,对准确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词条中,刘志彪教授从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历史进程回顾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提出和完善过程,深入剖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国际经验横向比较的角度总结出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显著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具体对策。
刘志彪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与他人合作出版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论著。1992年,他在《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进程、特点及难点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建立一个宏观计划控制下的开放性、竞争性的和统一性的市场体系。但是现在却出现了由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分割和保护市场的态势”,因此要“转换政府的职能,规范政府的行为,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过多的直接性的行政干预”。在此后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结合对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案例研究,以及制造强国要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内经济循环中实现的判断,发表了《建设统一市场是中国经济“开放的第二季”》、《反行政垄断和行政分割:统一市场建设的突破口和主体内容》等许多有学术影响的论文。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之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建设和利用强大国内市场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此发表了诸如《利用和培育国内市场问题的研究》、《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与实现路径》、《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统一市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任务与措施》等一系列文章,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论持续深化拓延,率先提出了中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全球化要从客场全球化转向主场全球化、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一地区竞争规则、打破行政垄断、推进区域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市场探路等一系列观点,丰富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志彪团队又将“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沉淀和研究积累,围绕这一重大战略调整进行全方位精耕。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研究期间,先后在多家中央媒体及核心期刊发表理论阐释文章,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就是国内统一市场,国内统一市场是双循环的基础和前提”,“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是重塑大国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通供给堵点;提高生产率打通需求堵点;深化结构调整打通机制堵点;加大对内开放打通市场一体化堵点”,要“坚持利用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促进进口,进行产业升级、发展创新经济”,等等。
多年的耕耘收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在经济政策上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意义。2019年,刘志彪院长承接的课题“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研究”的项目成果得到了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高度重视,相关文件起草部门专门发函邀请刘志彪院长赴京就“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资料支持,多项政策建议为后来发布的《意见》吸收。刘志彪院长及其团队所撰写的有关这方面的决策咨询报告,如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改善产业政策管理的建议、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在统一市场建设中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都被中央领导批示或中央部门采用。
在《意见》发布后,受文件起草相关部门委托,又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文件进行了专业解读和评估,接受海内外媒体采访30余次,于2022年6月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怎么看、怎么建》专著,进一步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新计划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政策红利”、“立破并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准确传递政策内涵、及时纠偏社会误读。
下一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院长及其团队,将持续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理论命题,以尽快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重点、步骤、机制、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争取在这方面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