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孙时映:关于支持涉外中小企业运用金融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10-21 文章来源: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作者:张斌、孙时映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扑朔迷离,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不确定性增强,汇率波动频繁。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东西方综合竞争加剧,俄乌战争、中东战事、台海冲突、朝韩对峙等地缘政治热点高烧不退,以及美国大选、美联储利率变动等因素叠加影响,人民币汇率震荡不断。比如,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5889个基点,贬值幅度为9.23%,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振幅达到15.14%;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度累计贬值1181个基点,贬值幅度为1.69%,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振幅达到7.64%;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小幅贬值69个基点;10月15日,又下调了107个基点。汇率虽然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但调整频率快,市场关注度高,对涉外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企业日常经营中,从签订合同到收到/付出货款再到结售汇,往往需要经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由此,汇率的波动常常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不少涉外中小企业汇率避险意识淡薄,常常放任风险敞口暴露,往往导致本就微薄的利润由于汇率变动而大为减少、雪上加霜。


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于大量涉外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合理运用远期、掉期和期权等金融工具管理好汇率风险,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力保企业稳健运营,不仅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亟需主动掌握的必备技能。


一、涉外中小企业在应对汇率风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汇率避险工具认知不足


一是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外汇衍生品的运作机制和作用较为陌生,对汇率避险工具的功能、特性、使用场景不甚了解,往往抱着“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在处理对外付款或者归还融资款项业务时简单地选择在到期日即期购汇;二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确立“风险中性”理念,错误地将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增值,甚至将其作为实现投机盈利的手段,没有正确认识到汇率避险工具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三是企业内部风控制度限制了金融工具的运用。部分企业虽然具有相应的汇率避险意识,对汇率避险工具也有一定认知,但企业自身过度僵化的财务管理要求限制了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导致经办人只能办理简单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无权办理较为复杂的期权、掉期等业务。


(二)使用金融工具的成本相对较高


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需要在期初根据产品类型和期限缴纳相应比例的保证金或扣占授信,并在衍生品存续期间依市场情况适时追加保证金或调整授信以满足最低履约保障。以“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为例,在缴纳保证金时,大型企业通常可用授信额度替代,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高流量的运营特点,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而自有资金的占用则会导致本不充裕的流动资金流进一步压缩,最终降低了中小企业运用金融工具对抗汇率风险的意愿。


(三)缺乏专业人才,汇率避险难度大


缺乏能够有效管理汇率风险的专业人才是涉外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由于外汇衍生品设计原理较为复杂,注定了汇率风险管理是一项对专门业务素质要求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操作经验的工作。如果财务人员没有接受过国际金融方面的培训,就难以了解并熟练运用外汇衍生品技能来对冲汇率风险。限于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盈利水平,中小企业一般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日常外汇收支频次高、金额小而散,回款进度不确定性大,而专门人才又缺乏,这些特点,给中小企业通过使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增加了难度。


(四)汇率避险的产品和服务有待完善


一是与传统外贸企业相比,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业态对汇率避险的需求及操作模式都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银行所能提供的外汇衍生产品种类少、同质化程度高,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中小企业实际经营中的不同汇率避险需求。二是办理汇率避险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部分企业反映,在某些银行办理外汇套期保值业务时,一旦汇率波动需要企业追加保证金时,银行会快速跟进、积极向企业催收。反过来,如果汇率反向回调、应当及时退还多余的保证金时,许多商业银行都会出现消极滞后、拖延退款。此外,部分银行甚至还没有在网上银行开通汇率避险的相关业务。不尽合理的业务流程也明显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避险成本。


二、支持中小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增强风险中性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金融部门加强汇率预期引导,推动中小企业正确认识汇率双向波动,引导中小企业树立“保值”而非“增值”的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把汇率风险意识渗入企业合同签订、结算方式和产销进度等各个环节,增强企业抵御外汇风险的预警能力,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引导企业增强“财务中性”意识,更加聚焦主业,合理配置本外币资产和负债,通过外汇衍生工具管理好外汇敞口风险,将外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比如浙江就创造了“汇及万家”和“外汇联络员”两项工作机制,推动企业正视汇率波动并主动管理相关风险。二是加大汇率避险培训与产品宣传,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外汇衍生业务避险机制,熟悉常用的衍生产品类型,增强汇率避险的专业能力。建议商务、国资、外汇管理等职能部门更加主动作为,采取有效举措鼓励中小企业健全和发展外汇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帮助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流程,制定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对交易的操作原则、审批权限、内部操作流程、信息隔离措施、内部风险控制处理程序、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规定,科学合理控制交易风险。三是外汇管理、财政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互动,协同发力,如在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业务宣传等工作中嵌入汇率避险相关内容,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为汇率避险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完善汇率避险工具供给市场


一是建议金融单位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种,吸纳更多地区、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推动外汇衍生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鼓励地方中小法人银行与具有资质的银行合作办理远期、掉期业务。二是建立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发挥多部门联动作用,金融单位与商务、贸促、海关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在宣传推广、工作推动、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为中小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帮助中小企业加强相关人才培养。鼓励金融机构组织专业宣讲培训团队,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汇率避险业务培训,提供汇率避险经典案例以及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汇率避险工具的相关知识以及使用方法。结合当前人民币汇率的现实状况,对企业远期合同中的汇率附加条款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交易结算币种,及时根据相关汇率变动趋势,指导企业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


(三)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汇率避险的相关成本


一是建议政府财政部门会同金融单位探索建立首办户激励奖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办理远期结售汇、期权业务予以奖励或减免期权费,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套保避险。拓展政府、信保、银行三方合作模式,为相关中小贸易融资企业提供远期结汇授信支持。二是试点外汇套期保值免保证金模式。引导银行既要认识保证金、授信额度等风险缓释手段的必要性,也要兼顾市场主体的避险成本,在确保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同时通过纯信用衍生品专项授信、第三方担保合作、丰富履约保障等创新方式,免收中小企业外汇套保业务保证金。三是将汇率避险服务纳入现行普惠金融考核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依托银行外汇业务自律机制平台搜集整理银行服务信息,组织银行经验交流和评先评优,并将汇率避险服务能力与财政存款数量和银行外汇业务评级相挂钩,有效增强银行服务的内生动力。


(四)以科技赋能推动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是建议外汇管理部门携手进出口银行建立企业汇率风险敞口监测机制。开展企业汇率风险敞口监测,构建敞口测算模型,分析各类市场主体敞口分布特征,构建重点企业名单库。在此基础上,按月向属地银行发送敞口较大企业和已办理外汇套保企业两张清单,指导银行从汇率风险暴露较大以及未办理过外汇套保的企业入手,“一企一策”开展重点宣传引导和精准服务。同时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与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深度挖掘客户避险需求,加强横向整合,将企业进出口合同的账期与风险进行自动评估测算,掌握其需求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帮助企业分析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及收支的影响,并动态调整服务政策与产品方向。二是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应推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简化中小微企业交易流程,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丰富外汇衍生品线上交易平台功能,推出夜盘交易、委托挂单、存续期管理、智能套保等特色服务,不断提升避险服务的便捷性。三是鼓励、引导、督促银行通过拓展线上业务,实现衍生业务网银、掌银全场景应用,不仅满足企业汇率实时报价、远期价格查询、电子单据上传等需求,还可让企业客户通过一键式接入,实现足不出户完成衍生业务签约、履约、估值、履约保障管理等全流程服务,减少企业不断往返柜台的压力,提升客户交易体验度。


张斌  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时映  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云南省政协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