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2010年9月,江苏省委一纸调令,把我从工作了26年的南京大学调到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从此我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正式地走上了咨政服务的工作领域,开始了另外一种不同于教授的思考和工作模式。
其实,在这之前的十多年里,我的研究也经常服务于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除了做一些政府委托课题、参与政府工作的研讨会议外,最深入和直接的咨政活动,就是从1997年1月开始,我辅助了洪银兴教授创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这个由南京大学经济学科作为主要智力支持的发展论坛,迄今为止已经办了37期,先后7任省委书记每期都参加,而且每次都是从头坐到尾,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发表讲话。为了办好这个论坛,争取发言多出彩,我们每次都要结合论坛特定的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进行研究思考分析。这个论坛一直被江苏省委各任主要领导誉为“智囊团”“思想库”。自然,我作为参与组织这个论坛的主要学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步学习作为政府官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地方社会科学院,尤其是它的社会科学学科部门,与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定位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它必须承担党委政府的“智库”功能。在省社科院工作的近四年中,我要经常训练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即站在领导思维的立场和角度,思考如何看待和处理一些经济问题。从2012年开始,我担任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被分在社会科学界别。承担参政议政的责任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需要我更多地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撰写有关咨询报告。在这期间,由于经常参加地方党委和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我对政府工作的特点和内容,也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体会。这是我作为一个大学教授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2015年,在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科的研究力量为基础,和各位同事一起创设了“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该智库在当年11月就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这些年来,我除了带博士生和博士后外,一般的教学工作做的并不多,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做好国家智库的工作上。
相较于以往我已十分熟悉和习惯的教书工作,做智库对我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挑战。从事智库工作不仅要适应智库快速变化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高强度的、迅速反应的工作方式,同时要逐步开创在高校运作的新型智库的工作模式。就研究文本的写作来说,从学术型学者转型为智库型学者,首先是要反应快,其次就是要熟练掌握智库文章的写作风格,它与八股式”学术论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体会,学术研究的模式是“提出问题—给出假设—验证假设—给出结论”,而智库的咨询研究报告,一般是四要素构成:问题的现状;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影响或后果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常包含如何吸取别地、别国的好的经验和做法)。显然,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后果,也经常需要用到学术理论和数学模型,但它却不是智库文字要表述的重点。至于高校新型智库的工作模式,则要进行长期的创新和适应。我在好几次全国的智库会议上,都提出了中国高校智库发展需要注重的五个问题。第一,现代大学要充分发挥以学术咨询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大学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大学智库要学以为用,既要顶天,服务于政府的决策咨询;也要立地,服务于社会公众,引导社会舆论。第二,以学术研究见长的大学机构,转化为现代智库需要解决观念障碍、定位障碍、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障碍以及考核体系障碍的问题。如观念上不能认为做理论是搞学问,做智库就不入流;考核评价体系上要建设适应智库工作特点的学术评价指标和职称要求等。第三,大学智库要有准确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形成自己特色的竞争领域和优势,要追求以研究为基础的咨询,不能追求短平快,不能主要进行以领导批示为主的研究;要做既可以解释理论机理,又可以影响政府决策的学问。第四,大学智库的独立性,不是要智库天马行空,更不是要追求领导人的认可,而是要追求对政府、对社会、对民众产生积极影响,在理性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第五,大学智库不宜走计划体制下的旧的研究机构的老路,应该采取核心加外围的模式,来建设自己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吸引全球人才和智力为我所用。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这些年为南大经济学科做了一些显示性较强的学科建设工作,同样也得到了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教授们的有力支持和支撑。这次经济学院为每位教授出一本学术自传,让我有了向大家汇报我从事智库工作的体会的机会。在选择编入这本自选集的文章时,我做了一些考虑和选择:一是考虑到评上“江苏社科名家”之后,2016年省里为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学术自传,因此那本书里已经收录的重要文章,本书就不宜再收录。二是这本书偏向于汇报智库研究成果,尽量不收录比较纯粹的学术论文,如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中发表的论文都没有收录。三是这段时期我写的文章较多,为了限制篇幅,就尽量平衡地选择我在各个研究方向上有代表性的文章。四是这些都是公开发表的文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研究报告,但它们确实是研究报告写作的问题来源和理论基础,有的甚至就是咨政报告直接转化或改写而来的。
我指导的学生仝文涛博士,在本书的选编工作中为我做了大量的细致烦琐的工作,对他的辛苦劳动,我由衷表示感谢。另外要表示感谢的就是我的一些文章的合作者凌永辉等。你们努力工作的态度和热情,永远激励着我。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
基于内需的全球化: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新选择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
在全球价值链路径上建设制造强国
第二章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建设统一市场是中国经济“开放的第二季”
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逻辑、精神和取向——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
重塑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关系的新逻辑
需求侧改革:推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使命
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
第三章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再思考
对商业银行反垄断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
为什么我国发达地区的服务业比重反而较低?——兼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
重化工业调整: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
第四章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石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