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取决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要求,住房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全系统数字化发展,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和缴存单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住房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是贯彻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打造“智慧公积金”的重要抓手,也是应对数字时代变革、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公积金管理中心均以高标准的制度创新作为引擎,通过多样化举措推进公积金数字化发展工作,这有助于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政务服务转型,进而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挑战
(一)区域间公积金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均,缴存人及缴存单位间出现“隐性不公”现象
“跨省通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功能等多元化服务渠道不仅将公积金业务办理链条缩短,也使得公积金服务更加标准、便利化,在更好满足缴存者办事需求的同时,亦为公积金管理中心缩减了运行及管理成本。如全国层面管理费用与缴存余额比值从2018年的0.19%下降至2022年的0.12%、缴存额与手续费比值从2018年的0.38%下降至2022年的0.32%,公积金所带来的“降本增效”作用十分显著。
然而,公积金服务效能的高质量提升需以变革传统服务理念及运营管理模式为基础。多元化公积金业务需求需借助云计算、区块链分析等先进技术支持,这不仅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成本,也需耗费较长周期,对于部分地区而言是一项艰巨挑战。例如,目前东部地区的手续费与缴存额平均占比为0.3586%,高于中西部地区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部地区凭借其较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程度、创新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潜质,能够更好发挥数字化转型的示范作用。作为一项普惠性公共服务,公积金需致力于将数字化转型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区域间公积金数字化发展程度的不均将致使不同地区缴存者所享受到的公积金服务质量和制度获得感产生差异。因此,弥合区域间公积金数字化发展差距、让缴存者享受公平化制度获得感是稳定公积金制度的“压舱石”。
(二)公积金数据安全风险问题层出不穷,缴存者“数据安全堤坝”亟待加固
数据安全是数字化进程中的重点工作。随着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不断提高,数据资源积累量和价值也随之增加。2022年,全国推动实现与公安等7个部门40类数据共享,在7个省(直辖市)的26个城市开展公积金体检评估试评价工作,多元化服务渠道使得数据资源在公积金业务乃至其他部门相关业务的不同场景中均得到充分利用。
然而,常态化的数据共享及调用将带来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压力,这会使得公积金业务系统在点击量较为集中的时刻运行缓慢甚至崩溃,也可能致使缴存者个人信息存在被违规收集甚至泄露的风险。例如,2022年12月我国西部某地区发生一起重大数据泄露案件,犯罪团伙利用社保、公积金等系统漏洞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2300余万条,且其非法所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种类繁多。因此,在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为缴存者筑牢“数据安全堤坝”迫在眉睫。
(三)公积金数据资源应用效率低,打通“最后一公里”仍存在“拦路虎”
当前,公积金数字化转型举措已初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缴存者提供了更为便捷且高效的服务。例如,2022年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95%事项可“不见面”办结,办事材料从33份减至27份,办理时限从23天减至16天,跑动次数从0.19次减至0.05次,贷款申请审核时限由9个工作日缩至3个,减少二手房借款人签字20个,综合窗口数量再精简20%。天津市2022年异地购房提取“两地联办”服务办理时长平均压减1.5个工作日,单位网缴业务替代率达到99.6%,个人电子业务综合替代率达到98.0%。
诚然,各项多元化举措已助力实现公积金业务流程的服务数字化,然而如何将各环节过程中所获取到的数据高效分析并运用到实践中,是当前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所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样化的业务服务升级手段使得各类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这将导致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无法有效实现“数据服务化”,即无法通过现有数据资源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而迟滞缴存者及管理中心服务的进程。例如,我国东部某地区曾发布问卷对“公积金数字化转型赋能管理服务效能提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6.67%的受访者仍认为当前公积金精准型服务提供不够。因此,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公积金各项服务“凭数说话”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数字化手段不一,合作共赢“友谊树”尚未硕果累累
当前,各地均通过多样化数字变革举措提升公积金服务效能。例如,重庆市设置“跨省通办·川渝住房公积金一体化”绿色专窗。沈阳市推出公积金智慧柜员机,重点打造视频客服、远程协助、信息共享、说说即办等线上帮办功能。武汉市引入无纸化电子签名系统及网络身份认证平台等一系列技术服务等。
然而,在传统模式的公积金制度下,各公积金管理机构有其独属的业务信息系统,不同水平的技术条件使得各地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程度及手段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业务对接及协调都需耗费巨大的联通成本。例如,在A地工作,想在家乡B地为父母购置一套住房的唐先生想用自己在A地缴存的公积金异地贷款,但因B地异地贷款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仍存在手续繁琐、限制条件过多、缴存使用证明不统一及信息核实不通畅等问题而无法办理。如上所述,两地之间相关政策执行程度的差异,将导致缴存者在办理相关跨城业务时,存在对接协调问题,从而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无法充分发挥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所能起到的红利效应。因此,统一相关标准、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对接协调工作是公积金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二、推进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补齐技术短板,推动“数字惠民”
在当前数字技术革新的驱动下,高技能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也日益成为公积金数字化转型全面升级的重要抓手。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离不开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而言,人才资源的劣势将进一步滞缓其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因此,需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确保公积金各业务环节职工深刻领悟公积金数字化转型精神,从而更好契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需求。此外,着力加大公积金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不断释放公积金数字化转型所能带来的制度红利。
(二)做好风险防控、筑牢“数据屏障”
数据安全保障问题直接决定着公积金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此,可建立统一的云资源数据库,将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及不同部门所获取到的缴存者信息统筹汇集,并安排专业人员做好数据整合及科学划分工作,从而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全面有序共享及统一管理。同时,对缴存者、各公积金管理中心及各部门单位从业者开展定期的数据安全宣传活动,加强其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及防范能力。此外,需设定好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共享标准,扩大风险防控范围,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明确数据权属问题,对泄露个人数据隐私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三)加强数据利用、做到“以数生数”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将所获取到的数据资源行之有效,才能促使“数字服务化”目标实现。首先,可以将所获取到的数据资源划分为不同层级和不同主体,从而进行差异化、有主次的挖掘分析;其次,结合公积金制度改革优化目标对现有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对所获取到的数据资源进行质量评估,明确业务数据含义、统计口径、分析维度、风险预警值等内容以构成详细的评价方案,由此提高公积金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精细化管理程度;最重要的是,需不断深化公积金数据资源的客户行为分析研究,通过深度分析公积金缴存者的需求,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智能化业务办理流程,进而发挥数据资源价值的帕累托最优效率。
(四)推动联动合作、释放“乘数效应”
推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的业务互通,不断加强都市圈、城市群的跨城通办业务,助力其实现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相关部门需对共享指标制定统一标准,通过信息互通、业务协同以及协商共议等形式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对于各地区公积金管理中心而言,相关业务的准备材料格式及办理规范等内容应实现基本一致,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对接环节资源成本,从而更好释放各地区联动合作的“乘数效应”。
吴义东
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安徽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王先柱
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