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和平、吴福象,2021,《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2.吴福象,2020,《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群众》,第21期
3.吴福象,2020,《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9期
4.蒋欣娟、吴福象、丛海彬,2020,《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8期
5.黄莉芳、吴福象,2020,《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贸易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7期
6.刘彤彤、汪丽娟、吴福象,2020,《技术周期内的设备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
7.张娜、吴福象,2020,《房价波动、区域差异与城镇居民消费的SYS-GMM估计》,《统计与决策》,第6期
8.段巍、王明、吴福象,2020,《中国式城镇化的福利效应评价(2000—2017):基于量化空间模型的结构估计》,《经济研究》,第5期
9.段巍、吴福象、王明,2020,《政策偏向、省会首位度与城市规模分布》,《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10.李雪、吴福象,2020,《要素迁移、技能匹配与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演化》,《现代经济探讨》,第4期
11.刘彤彤、吴福象,2020,《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12.竺李乐; 吴福象; 蔡旺春,2019,R&D补贴、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基因培育,《青海社会科学》,第5期 117-124
13.吴福象,2019,培育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治理》,第38期 10月14日
14.张娜、吴福象,“一带一路”国内段节点城市创新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统计与决策》,第9期
15.蔡旺春、吴福象,基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的动态技术政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 105-111
16.吴福象,2019,总部经济: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群众》,第16期
17.吴福象,2019,力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浙江日报,6月17日
18.吴福象,2019,长三角产业合作中的路径创新,苏州日报,6月4日
19.肖浩然、吴福象,2019,贸易摩擦、异质性消费及其福利效应,《上海经济研究》,第5期 118-128
20.葛和平、吴福象,2019,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现代经济探讨》,第5期
21.吴福象,2019,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浙江日报,5月9日
22.汪丽娟、吴福象、蒋欣娟,2019,双向FDI技术溢出能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财经科学》,第4期 64-79
23.王兵、吴福象,2019,行业工资率差异、就业份额偏离与产业结构升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 40-53
24.吴福象,2019,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协同与共享,《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3期
25.吴福象,2019,透视中美经贸摩擦,《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30日
26.肖浩然、吴福象,2019,家庭部门去标杆政策的金融分析,《当代经济科学》,第1期,76-88
27.WU Fuxiang,DUAN Wei,2018,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Welfare Compensation for House Demolition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ume 13,Number 4
28.WU Fuxiang, Cai Yue, 2018,A welfare economics analysis of China’s industrial layout restructuring,China Political Economy, Vol.1,No.2, https://doi.org/10.1108/CPE-10-2018-018
29.WU Fuxiang,2018,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nd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Vol.1,No.2, pp.92-100
30.CAI Wangchun,WU Fuxiang,2018,Influence of IncomeDisparity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Education in China,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SSCI
31.吴福象,2018,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原则与实践方向,《国家治理》周刊,第10(丁)期,3-6
32.肖浩然、吴福象,2018,金融发展、产业区位与区际收入平衡,《华东经济管理》,第11期,49-55
33.蔡旺春、吴福象,2018,研发补贴与中国高技术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1-9
34.吴福象,2018,提升服务业全球市场配置能力,《群众》,第20期刊,27-29
35.初春、吴福象,2018,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31个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第10期,79-86
36.刘志彪、吴福象,2018,“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17-32
37.宋春合、吴福象,2018,城市基础设施对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视角,《现代经济探讨》,第8期,82-90
38.吴福象,2018,加快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群众》,第15期,13-15
39.宋春合、吴福象,2018,制度环境对城市集聚经济强度的影响:基于市民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双重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3-15
40.赵丽君、吴福象,2018,供给侧改革、研发补贴与经济运行质量,《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53-63
41.段巍、邓若冰、吴福象,201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制造品牌化:一个产品性能分解的分析框架,《产业经济研究》,第3期,1-12
42.段巍、吴福象,2018,开放格局、区域一体化与重塑经济地理:基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5期,103-115
43.丛海彬、段巍、吴福象,2017,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福利效应,《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62-80
44.蔡旺春、吴福象,2017,托宾Q的行业阈值效应与企业投资理性: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88-93
45.吴福象,2017,“飞地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新体制,《群众》,第16期 11-13
46.吴福象,2017,优化沿江沿海化工产业结构布局的路径,《群众》, 第12期 48-49
47.邓若冰、吴福象, 2017, 研发模式、技术溢出与政府最优补贴强度, 《科学学研究》, 第6期 842---852
48.吴福象、段巍, 2017, 国际产能合作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 第2期 44-64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5期摘录 78-79(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年理论新视野http://ex.cssn.cn/zt/zt_rdzt/ggkfzgshkxdllsyzt/)
49.吴福象, 2017,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第1期 46-55,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94-102
50.吴福象, 2017, 构建宁镇扬同城化的利益共享机制, 《群众》, 第4期 33-35
51.Haibin Cong,Deling Zou,Fuxiang WU,2017,Influence mechanism of multi-network embeddedness to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Cluster Computing,Volume 20,Issue 1,pp 93-108
52.邱晓东、吴福象, 2017, 外来人口、产业结构与房地产市场调控, 《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2期 24-33
53.宋春合、吴福象, 2017, 相机抉择、房价预期与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干预, 《经济问题探索》, 第1期 9-15
54.葛和平、吴福象, 2017,垂直专业化、核心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创建,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3期 102-117
55.丛海彬、吴福象、邹德玲,2017,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协调度测度, 《城市问题》, 第5期 45-51
56.吴福象、杨婧, 2016,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机制,《华东经济管理》, 第9期 1-8
57.吴福象, 2016,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 《光明日报》, 3月24日第16版(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领导干部资料库收录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24/c49154-28222790.html)
58.吴福象, 2016, 中国制造的瓶颈约束与突破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报》, 8月5日第5版
59.邱晓东、吴福象, 2016,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中国发展战略调整, 《国际论坛》, 第3期 60-66
60.赵丽君、吴福象, 2016, 政府研发补贴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 第12期 33-42
61.邓若冰、吴福象, 20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选择, 《天津社会科学》(双月刊), 第6期 106-112
62.邓若冰、吴福象, 2016, 权力博弈、制度变迁与全球治理, 《国际经贸探索》, 第6期 87-98
63.丛海彬、吴福象、邹德玲, 2016,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出口技术结构的测算与国际比较, 《经济问题探索》, 第9期 85-91
64.邓若冰、吴福象, 2016,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与演进路径,《河北学刊》, 第1期 110-115
65.吴福象、段巍,2015, 新型城镇化中被拆迁户的福利补偿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第9期 21-3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2期摘录 87-88页 http://jtp.cnki.net/bilingual/detail/html/GGYY201509003
66.邱晓东、吴福象、邓若冰,201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耦合测度及动态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第12期 114-123
67.吴福象,2015, 东北要振兴主要靠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 11月25日第852期第8版http://sscp.cssn.cn/xkpd/qy/201511/t20151125_2711698.html
68.吴福象 ,2015, 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及对策建议,《群众》, 第9期 9-11
69.吴福象、靳小倩,2015, 技术进步、行业间工资率差异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河北学刊》 (双月刊), 第3期 124-132
70.吴福象,2015, 以产业布局调整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国家治理》周刊, 第17期 11-17
71.丛海彬、邹德玲、吴福象 ,2015,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经济地理》, 第7期 21-29,50
72.吴福象,2015, 中国制造业六重玄机:“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点,《改革》, 第4期 9-13
73.吴福象、段巍,2015, 质量竞争、技术溢出与最优补贴战略,《科研管理》, 第5期 38-46
74.吴福象、曹璐、段巍,2015, 经济效率、空间公平与区域一体化,《天津社会科学》(双月刊), 第4期90-97
75.吴福象、葛和平,2014,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湘潭大学学报》(双月刊), 第6期44-49
76..吴福象,2014, 江苏模式和浙江模式:路径选择与成功经验,《中国经济报告》, 第8期 96-98人民网财经频道全文转载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807/c383324-25421470.html
77.吴福象、曹璐,201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 第4期13-21
78.吴福象、蔡悦,2014, 市场竞争、创业型雇员进入与竞争政策的福利评价,《经济经纬》(双月刊), 第5期 87-92
79.吴福象、蔡悦,2014,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第2期96-11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3-17页
80.吴福象、梁作鹏,2014, 侵权与契约债权诉讼“直索悖论”的法经济学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2期56-61
81.吴福象、朱蕾,2014, 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全国、广东和江苏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 第1期18-28
82.吴福象、朱蕾,2014, 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演化脉络与应用前景展望:一个文献综述,《审计与经济研究》, 第2期95-103
83.吴福象、蒋天颖、孙伟,2013, 网络位置、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一项基于对温州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 第12期 48-57
84.Hu-Song Ding, Ping He, Fu-Xiang WU andYan-Hong Sun,2013, The Impact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Flexible Decentraliz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 Vol. 6,No. 1, pp. 174-185SCI & EI Impact factor 1.47
85.吴福象,2013, 跨国公司人格冲突下的国际私法管辖权扩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5期 40-44
86.吴福象、蔡悦,2013, 垂直技术转让、策略性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规制,《世界经济研究》, 第4期 10-17
87.吴福象、沈浩平,2013,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财经科学》, 第7期 89-98
88.吴福象、沈浩平,2013, 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第4期 36-42
89.吴福象、沈浩平,2013, 成本费用利用率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第2期 6-13
90.蒋天颖、吴福象,2013, 基于网络嵌入的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研究,《情报杂志》, 第4期 202-207
91.吴福象,2012, 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11日第328期 B6版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社科文库 >> 管理收录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0712/c230177-18500447.html
92.吴福象、姜凤珍,2012, 保障房、高档房与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基于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第5期 86-90
93.丁胡送、吴福象、王新新,2012, 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中的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及模式研究,《科技与经济》, 第6期 96-100
94.吴福象、蔡悦,2012, 跨国公司研发外包与本土企业的动态策略跟进,《南大商学评论》, 第3期 16-33
95.吴福象、徐宁,2012, 基于财产税视角的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第8期 11-13,65
96.吴福象、王新新,2012, 动态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竞争战略研究:一个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的分析框架,《科技与经济》, 第3期 1-5
97.吴福象、姜凤珍,2012, 租售比、房价收入比与房地产市场调控:基于区际差异化市场比较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 第6期 80-88
98.徐宁、吴福象,2012, 我国房产税试点的绩效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上海经济研究》, 第4期 105-114
99.吴福象、王新新,2012, 企业集团的适度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研究:一个基于国际垂直分工视野的分析框架,《审计与经济研究》, 第3期 97-104
100.吴福象、王新新,2011, 行业集中度、规模差异与创新绩效:基于GVC模式下要素集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 第7期 69-76
101.吴福象、朱蕾,2011, 技术嵌入、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基于北京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 第2期 38-44,10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第26-32页
102.徐国良、吴福象、孙林岩、朱蕾,2011, 产业结构与专利权构成交互关系研究:基于苏州和上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的实证,《科技与经济》, 第5期 106-110
103.徐国良、孙林岩、吴福象、朱蕾,20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研究》, 第6期 78-82
104.徐国良、吴福象、孙林岩,20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探:以苏州为例,《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期 126-131
105.葛和平、吴福象,2010, 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财经科学》 (双月刊), 第3期 103-110
106.吴福象、刘志彪 ,2010, 城市化群落驱动长三角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报告》, 第4期 108-111
107.吴福象、朱蕾,2010, 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 第5期 140-152
108.龙翠红、吴福象、洪银兴,2010,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第5期 25-37
109.Fuxiang WU, Zhibiao LIU,2010, Micro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Growth of Trade Volume in China: 1978–2007,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ume 5,Number 2, pp:299-324SpringerLink
110.吴福象、刘志彪,2009, 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中国社会科学》(双月刊), 第1期 70-83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8-20;《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40-41
111.LIU Zhibiao, WU Fuxiang,2009,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Econom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Nanda Review, ,Vol. 1, No. 1, Winter, pp:22-39
112.吴福象、马健、程志宏,2009,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东经济管理》, 第10期 1-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113.吴福象,2009, 《推动东北和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极需三方面政策支持》,《经济内参》, 第34期《经济日报》内参部
114.刘志彪、吴福象,2009, 新中国60年江苏工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经验,《南京社会科学》, 第12期 1-8
115.吴福象,2009, 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阻遏机制研究,《学海》, 第4期 91-97
116.吴福象、王德鑫,2009, 产业融合的产业高级化效应:基于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的实证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第6期 8-12
117.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2009,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第3期 45-5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8.葛和平、吴福象,2009,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正面效应:基于一个新兴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华东经济管理》, 第9期 51-55
119.马健、葛扬、吴福象,2009, 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第6期 5-6
120.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2008, 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管理世界》, 第2期 72-81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工业经济》索引
121.吴福象、刘志彪,2008, 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 第11期 126-136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81-91
122.吴福象,2008,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第9期 40-46
123.葛和平、刘厚俊、吴福象,2008, 李嘉图模型与新兴古典贸易模型的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第12期1-5
113.LIU Zhibiao, WU Fuxiang and Makoto Tawada,2007, Dispers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 37, No. 2, pp:359-373
124.刘志彪、吴福象,2007,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型企业竞争战略,《学习与实践》, 第1期 28-33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索引
125.刘志彪、吴福象,2006,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双月刊), 第2期 80-9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3-14;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索引
126.吴福象、周绍东,2006, 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性,《财经问题研究》, 第12期 29-33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18;《产业组织评论》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42-48;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工业经济》索引
127.李静、孟令杰、吴福象,2006,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解释:要素积累抑或TFP,《世界经济》, 第1期 12-22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索引
128.吴福象、杨诚,2005, 实质重于形式:论母子公司过度控制权的法益衡平,《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第1期 79-83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索引
129.吴福象,2005, 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财经科学》 (双月刊), 第3期 113-120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文报刊文摘库《国际经济》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索引
130.吴福象,2005, 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理论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启示,《经济评论》 (双月刊), 第5期 101-106
131.吴福象,2005, 参数与非参数前沿方法在生产率效率测度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 (双月刊), 第5期 50-55
132.刘志彪、吴福象,2005, 经济全球化中贸易一体化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评论》 (双月刊), 第2辑 9-25
133.刘志彪、吴福象,2005,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 第7期 12-1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转载 185;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索引
134.刘志彪、高传胜、吴福象,2005, 南京工业二元结构与国际化突破战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第9期 88-9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6-82;人大复印资料报刊资料《工业经济》索引
135.吴福象,2004,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学科渗透的趋势,《当代财经》, 第10期 71-74,79
会议与工作论文
1.吴福象、邱晓东、段巍, 2017, 辖区竞争、要素匹配与跨区域产能合作,《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1188)
2.WU Fuxiang,2016.9.16, Economic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under Supply-side Reform: A study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the Eleventh China-Japan AcademicSymposium (Nagoya)
3.WU Fuxiang,2015.11.16, Research on the Welfare Compensation Mechanismfor Relocated Households during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Tenth China-JapanAcademic Symposium(Nanjing)
4.WU Fuxiang,2009.5.15,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Repression theNew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und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orum on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Annual Meet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5.WU Fuxiang,2009.12.5, Political Center or Economic Center: Comparison the Economic Growth among Provincial and Non-Provincial Coastal Cities in China, the Fifth China-Japan Academic Symposium(Nagoya)
6.WU Fuxiang,2008.12.13, Conflict vs. Harmonious: an Empirical Studyon View of the Simi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Convergenc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Symposium on Commemor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Annual Meet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Research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7.WU Fuxiang,2008.11.25, Has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been Improved yet: on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the Fourth China-Japan Academic Symposium(Nanjing)
8.WU Fuxiang,2008.11.15,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City Group Drive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16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the Eighth China Economics Annual Conference (Chongqing)
9.吴福象,2008, 总部经济时代服务业引领和协调江苏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第24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论文
10.吴福象,2004, 国际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17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