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教授:努力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发布时间:2020-07-13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商学院作者:唐天翔 冯心雨 许润达 范文璐


转变专业:坚持所爱,投身学术

与本科直接投身经济学进行专业性学习的教授不同,陈传明教授大学本科之路的起点是法语专业。1977年3月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的他,在次年3月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外语院校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前往国外学习的机会,于当年10月和其他16名同学一起在两名年轻老师的带领下赴法国学习。

在法国学了一年法语后,陈教授结合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实际考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语言类学习在初期也许很有意思,但深入以后很难进行扩展研究,也许只有语音学和文学是可以选择的方向。语音学的学习较为枯燥,而法国文学的研究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学评论、甚至是文学创作的能力”。在陈教授看来,“两个方向都不是来自农村的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于是,陈教授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转入了“社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自此走上经济管理学习和研究之路,并最终将经济管理的科研与教学作为一生的职业。

谈起在法国的学习,陈教授提到了一位让他印象深刻、对其影响深远的老师:微观经济学的任课老师。这位老师在介绍厂商理论时,从边际概念出发,分析供求曲线,导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其逻辑之严密,分析之严谨,“令学生非常震撼,让学生不能不喜欢上经济学,不能不感受到经济分析的魅力”。大学的经历也对陈教授未来职业和人生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研究成为他终身热爱的事业。

回国后,陈教授最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管理研究室工作过一年,完成了《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思想史》以及《人口论》等西方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初稿。随后回到家乡南京,进入南京大学进行经济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从个人志愿及爱好来说,起初陈教授更希望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在学校已有其他人员安排的情况下,陈老师转入了企业管理教研室,开始在周三多教授和蒋俊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并逐渐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陈教授协助商学院创院院长周三多教授主持编写了《管理学》教材。提及周三多教授,陈教授感叹这位在实践、理论研究中都颇有建树的创院院长对商学院在全国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令他印象深刻的老师之一。这本《管理学》上世纪90年代初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目前已多次再版,累计发行量愈1000万册。这本书受到了国内同行和读者的高度好评,书中首次提出的“创新是管理的基本职能”、“有效的管理是维持与创新的有机组合”、随着环境复杂性的增加和变化速度的加快“决策已经替代计划成为管理的首要职能”等观点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并被广泛采用。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曾赞誉这本教材“重新建构了中国管理学的教学体系”。

学科融合:经管齐进,兼容并包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南京大学从1978年经济学系恢复建系,到1986年成立管理学系,再到1988年成立国际商学院,直到今天发展成为现代化商学院,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陈教授指出,这样的成果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协同发展、融合借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双重背景,陈教授对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科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在陈教授看来,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以演绎推理为主,主要分析一般经济规律,而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以总结归纳为重,强调管理实践分析。然而,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管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分析作为规律抽象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陈教授笑称,南大商学院的发展也许得益于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逆向生长”:经济学科没有太“软”(“只注重理论分析”),管理学科没有太“硬”(“只强调实践总结”)。经济学科在强调理论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诸如“发展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重要学术成果的同时,非常重视为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建设服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长江产经研究院”等为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建言献策,为商学院、甚至为南京大学的社会影响持续贡献;管理学科在强调管理实践总结、持续跟踪企业案例、从事卓有成效的咨询服务的同时,非常重视管理学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有独到见解的描述管理一般原理的《管理学》的广泛采用,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本土和“海归”人才实证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榜杂志的不断刊用,为南大管理学科学术地位提升增色不少。

回顾南京大学商学院多年来的变化,从松林楼,到文科楼,再到“逸夫管理科学楼”,到如今的“安中大楼”,商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谈及管理学院的发展,陈教授提到,跟随时代潮流的电子商务系近年发展迅速,同时在教学科研人才成功引进的基础上,其他专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展望未来,陈教授认为,南大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坚持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将回归本源:经济学理论的南大学派终会形成,中国管理模式的抽象中也必将会有南大管理学者的声音。

经济学与管理学共同发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我们商学院的特质,需要商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传承。在谈及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期盼时,陈老师首先肯定了现在的学生对于实践理论内容教学的参与程度要比以前高很多,但同时他也强调,理论研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是高度相关的,虽然绝大多数同学在毕业后会投身经济或管理实践,但理论和实践并不是脱节的。理论学习,思维训练对经济管理的实践都是有好处的,思维方式决定行为选择、从而决定行为结果,理论学习对于培养思维是有重要作用的。学校的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应该只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增强,这也是我们的同学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原因。一篇好文章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等,因为它需要合理的结构、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思维,还有一个好的整体思路。而一个逻辑严谨、思维严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思路不清晰。也正因如此,陈教授认为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努力珍惜理论学习的机会,妥善平衡参与实践(比如实习)与钻研理论之间的关系。陈教授还认为,商学院同学需要特别注重直觉能力的培养。直觉表面上是时间紧迫时的瞬间选择,实际上却是长期思维培养的体现。它反映了一个人整体的格局与思考框架。关键时刻的直觉判断离不开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例证之一。

教学相长:研为教生,相辅相成

陈教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类教学奖项,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陈教授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大学老师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好讲台。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问题学会思考并不断思考,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只关心学术研究、不重视教学,可能不是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大学分类,陈教授不甚赞同。“大学的所有功能、或所有大学的基本功能都应该围绕教书育人展开”,陈教授认为教学无论何时都应该摆在第一位,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主要使命,科研应为教学服务。

同时陈教授指出,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从而会不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对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学家科斯著名的交易成本理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在深入研究后提出的,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陈教授认为自己在《管理学》教材写作中进行的请多思考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开始的。

“思想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用来支撑思想的,然而方法永远不能代替思想。”在自身的科研与教学经历中,陈教授也是以这样严格的要求来勉励自己。但同时,在看书学习中研究问题,发现问题也是他的乐趣所在。“单纯为了写作而看书有时是非常痛苦的,如果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就不一样了”。他很希望自己能达到“夜雨孤灯乱翻书”的境界。读书是陈教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性强的书,比如哈耶克的一些著作尤为陈老师所偏爱。

陈教授用自己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一位大学教授的完美姿态,忠于职业,并乐在其中。用陈教授的话来总结,“教管理学、写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便是作为老师的自己所做的一切。

努力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一言一动体现教学为基础的责任担当。

坚守在一方神圣的讲台,一笔一划描绘管理学理论的清晰姿态。

执着于一份热爱的初心,一字一句印刻对经济管理的深入思考。

老师寄语

在实际工作当中,一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跟他的经验总结有很大的关系。同学们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不仅要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当中去总结提升,而且可以从其他人的间接的经历和体验当中去汲取一些启示或教训。读书就是方法之一,所以同学们毕业以后依然不要忘记读书,读书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