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字实录:
编者按:我国国家级区域战略可以概括为三区两流域:“三区”分别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两流域分别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本期圆桌会围绕“国家战略区域的联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了研讨。
包卿 江苏长江产经院无锡研究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是我国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但是,全球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顶级城市之间、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竞合联系。根据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全球科技集群100强中,东京-横滨城市群名列第一,然后是深圳-香港-广州、北京、首尔和圣何塞-旧金山,上海居第8位。粤港澳和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联系要不断加强,需要解决单个城市、城市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国家战略性区域和国家总体战略的互动。站在我所处的无锡视角来看,需要拓展三个层面的“朋友圈”,首先区域层面,加强对接长三角核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着力推动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积极推进锡常泰、苏锡通泰、环太湖城市群等不同尺度的城市间合作;二是国家层面,作为国家重要城市,积极对标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实现战略联动,主动承担国家战略功能,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构建战略联盟,在产业政策、人才培养、信息交流、国际国内论坛和展览展会等方面实现联动联盟;三是站位国家“双循环”新格局总体战略,实现国际国内的双向“链接”功能,要丰富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科创、金融、消费等领域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活力。
毛艳华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两大区域强强联手意义深远。比如,在产业协同方面,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协作水平高,产业集群较为发达,充分发挥大湾区内地9市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优势,深化跨地域的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攻克“卡脖子”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而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内许多链主企业都集聚在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要让两者强强联合,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更好地推动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则是让两地的创新要素流动起来,鼓励和支持两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两者也要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的共建,加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共建等,共同承担国家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新优势,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湾区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很高,“深圳-香港-广州”创新走廊创新能力排名全球第二位。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与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等等。两者可以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共同探索,开展科研机构之间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的攻关等,让两者创新资源强强联合。
徐天舒 江苏长江产经院苏州研究中心,苏州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尽管是个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议题,但当它们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就具有了国家政治层面的考量。具体拿区域内的标杆城市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定位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长三角的杭州的目标是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再拿两个区域的产业特色来讲,珠三角辐射港澳,相比长三角产业链更为完整(但苏州的配套供应环境一直落后于深圳),创新活力更为强大。而长三角嵌入全球产业链更为深入,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更有优势。因此,长三角对话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初期阶段,还是要立足区域自身战略目标、资源禀赋和特色,先将本区域一体化建设工作做好做优;其次,两区域加强交流,共享发展经验,力戒产业同质发展或招商恶性竞争;此外,两个区域的标杆要放眼全球,统一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
王修志 广西师范大学
长江中上游各省市热切期盼长三角和粤港澳两个龙头加强合作。从空间区位看,长江中上游区域是连接两个龙头的纽带,长三角和粤港澳“双龙合作”是中上游省市发展的重大利好。过去10多年,广东已通过泛珠三角合作机制,与滇黔川赣湘等长江中上游省区深化了产业和经贸联系。长三角与中上游省市的合作也有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布局。接下来,就看两个龙头的链主或潜在链主能否链接区域伙伴,各省市链长能否真正促进链式合作,由此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发展动力格局。老家在四川,希望两个龙头能深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合作,带动成渝一起腾飞。
踪家峰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首先,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既有东部最发达的区域,也有东部的塌陷区,长三角的“塌陷区”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是粤东闽西地区。现在到了亟需促进东部“塌陷区”振兴的时候了!其次,上述两大“塌陷区”的振兴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解决的东中西协调发展,而“塌陷区”振兴解决的是东部的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第三,建议实施虚拟省会战略,在不变动省会的条件下,将徐州和“汕尾-揭阳-潮汕”作为江苏和广东的虚拟省会,举全省之力给予支持,具体举措是将徐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汕揭潮”赋予副省级权限。
阳旸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发展各自突出性优势产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产业对接、信息交流与政策协同,借助长三角的人力、智力、大市场、强产业基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国际市场优势,以产业“链主”为牵引,协同对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链强链,打破地理约束、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多元化与产业专业化的良性集聚,使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运行,带动两大国家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
李新颜 财通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首先,两地各有优势,互补性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从各自历史条件及资源禀赋出发,形成了当下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各自的基础性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借助港澳窗口,对接国际需求,以“三来一补”等形式导入国际产业链,以加工型外贸及电子通讯等产业为先导,并率先推进产业链升级,走在前列;长三角则借助人文及人才积淀,引入新技术,推进本土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抓住了新能源、生物技术的机遇期,在太阳能光伏、风电,物联网及集成电路、医药外包服务及创新药等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
其次,当前双循环模式下,更加突出精耕细作,两地在形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仍面临着产业升级高度化不够,产业链安全性需要加强,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及短板亟待弥补等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合作,在精耕细作中加强和完善这些优势产业,合力营造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第三,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和强化长效化沟通机制,这一点国家层面上可以多做些引导和布局。两地要在产业链上充分合作交流,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长周期高投入产业上避免高水平重复。
邵斌 苏州科技大学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从传媒行业的数据新闻角度做些比较,让传媒业成为两地产经联动的纽带和桥梁。这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复杂多变环境下,突破信息监管的困境,发挥传媒力量,协助政府推动传统新闻内容向数据新闻方向转变。建议建立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新闻联动共享机制,共享《网易有数》《界面数据》等媒体的用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新闻挖掘能力,在复杂的多维数据中找到亮点,加紧推进数据新闻共享。政府可激励与监管同步,以数据新闻为趋势的传媒内容生产机制必然会促进优质的新闻内容生产,尤其是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交互化等诸多优点,必然为网络信息的传输与流动带来保障,并且符合人们阅读需求规律的可视化呈现也会有助于激励传媒行业的发展,让传媒行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数据新闻,如珠三角的新媒体民营企业的《网易美数课》和长三角的传统国企文汇集团的《界面大数据》,这两个区域和北京的财新杂志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可以做一个对比。从全国的角度看一些社会经济大数据和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看,大数据的数据新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黄建康 江南大学商学院
在自主创新方面,需着力引导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基于企业层面的技术研发合作。区域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资本积累率的过程,而是一个获得技术能力并在技术不断变化条件下,把这些能力转化为产品与工艺创新的过程,因此区域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通过两地合作,优势互补互用,逐步形成国家战略性引导,两地企业互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实现两地经济共赢发展的良性局面。
朱菊萍 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在营商环境上,粤港澳和长三角都在全国具有引领性,面对CPTPP和RECP的落实更胜一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粤港澳地区值得推崇的经验是,政府通过税收、销售等关键指标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一旦发现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下降,主动推送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陈东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两地之间民营企业的合作。两地的民营经济都非常发达,也是推进合作的最有力微观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之间在技术合作、产业合作、项目合作、市场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两地合作高质量落地的基础(可以轮流坐庄举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二是推进两地之间的营商环境的合作。如果说企业的合作是两地合作的基础,则两地营商环境的合作则是推进的催化剂。营商环境的合作的主体在政府。当前,两地的营商环境水平在全国都处于前列,但这些营商环境主要是服务区域市场主体,而对于如何有效进行跨区域对接,则需要两地政府进一步突破固有思维和利益藩篱,着重从体制机制角度加强创新,让企业在跨区域合作中感受到高质量一体化的营商环境。三是注重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对接工程。如两地共建一批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平台,共同推动一批有重大安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产业链合作工程,共同打造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创新企业集群,共同推出一批降成本的实际举措等,以点的突破带动两地合作的面上突破。
赵春艳 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作为我国两大战略极点,在尊重区域发展活力的竞争需要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创新引领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所蕴含的互补空间。站在江苏角度,要由关注“自强”转向“自强”与“共强”兼顾,这就需要“培好基”“育好苗”“施好肥”:
一是“培好基”,要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构建“新特色”产业链布局,既要以竞争为主,体现支柱实力的“新”特色主导链和体现前沿创新的“新”特色培育链;也应通过创新跨区域财税共享机制,布局协同发展为主的“新”特色协同链。
二是“育好苗”,要围绕品牌价值塑造,推动“江苏精品”品牌培育精细化,推进“双精品”战略,即体现涵盖本土优质大企业的“江苏特色精品”和体现行业表现突出的“专精特新”群体的“江苏协同精品”,提升整体品牌辨识度,从而为“新特色”产业链布局塑造精细化品牌培育体系。
三是“施好肥”,要围绕市场要素的有效、高效流通,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间基于高水平的高校院所、人才、平台、机构、企业间的资信互认机制城市试点,探索促成对“新特色”产业链布局的优质要素精准供给生态。
通过“培好基”“育好苗”“施好肥”的“三链、双品、一生态”战略,推动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宋凌炎 江苏精诚纺织有限公司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全国先进地区、发达地区,有着相同的领先之处就是都有互联网大企业。我观察两者区别在于,长三角更善于发现新东西,但落地不如粤港澳大湾区快。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是更敏锐、更敏捷、实践更容易落地,这可能源于粤港澳大湾区有一种“企业家精神”的拼劲。我们曾经有几个商会做跨境电商,同时起步,半年后线下会晤一次,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同行超越长三角地区一倍或两倍的效率。期待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能有更多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火花、互动协同的联动联盟。
顿文聪 湖州市区域合作办
两大区域可以在营商环境领域加强深度合作。一是避免两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陷入恶性竞争,互相挤压要素资源;二是两大区域可以携手在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方面为全国作表率,作为营商环境最好的两大区域,可以积极整合制度资源、政策资源,拿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营商环境案例;三是加强两大区域间中间组织的联络,尤其是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可以就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源互补等方面多下功夫。
曹荣庆 浙江师范大学
区域间合作,要防止过于依赖政府力量。我国省级行政管理体系经济运行高效率,近二十来年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高铁高速体系的畅通,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高效率。但是,这两个方面涉及到中央层级的宏观管理体系,下沉到省级政府以下,特别是县市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典型,巨大投入,地域之间互相设置屏障,至而经济要素单纯空间位移,经济产出低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介入,而且在事实上,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介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并且在总体上降低了整体的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在目前这种行政化取向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科学严格地界定政府“看得见的手”清单,特别是其运行的负面清单,是我国各区域互相对话、互动联动合作的重要前提。若在此方面有所建构,必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