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农:黄金水道百舸争流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

发布时间:2024-08-10 文章来源:金融博览杂志作者:吴跃农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特别是中下游密布着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是新兴工业化创新链、产业链、生产链、供应链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在地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聚高地。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和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区域经济力量。


长江经济带百舸争流,意气风发。长江沿途6000多公里,其中能行船的干线达到2800多公里,辐射连接中国南北方,整个区域面积在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4%,人口约占全国42%,经济总量占全国40%多,具有强大的经济腹地和内部经济联系共生性。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信心满怀,重任在肩,昂首阔步迈向未来。


高质发展 全新格局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总是由点状到长跨度(轴)线带,形成内在响应共生的经济发展带再横向衍生扩展到面和圈,以极化发展开始,形成区域均衡协调一体化的良好经济发展生态系统。


党的十八大之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正式确立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战略,紧接着出台对长江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如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长江上中下游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生产发展方式,降低污染,倡导绿色产业和能源,同时打击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保障长江水质和水深。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指出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表示长江经济带转型绿色发展时不我待,强调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9月《纲要》正式印发,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全新发展格局。“一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及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和100多个地级市和中小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同向整体发展。


生态战略 重中之重


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长江在见证沿线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承受了产能粗放扩张导致的环境生态压力。由于上游源头遭到破坏,中上游和中下游加速工业化过程中重化产业过度集聚,长江沿线一度分布全国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群,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加超过全国40%,进入华东苏州、上海再到入海口的水质十分堪忧,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令人痛心。长江阵痛黯然神伤。江涛拍岸,天地同声,呼唤碧水蓝天,长江黄金水道决不能由此蒙尘脆弱,母亲河永续之脉决不能由此颓败。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腾飞,必须依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总体谋划长江沿线整体推进和重点产业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正确把握各省市比较优势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诸多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久久为功。发展长江经济带不仅仅是经济战略,更是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生态战略。惟此,长江经济带必定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轴线和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10多年来30多次来到长江,足迹遍及长江上中下游,先后4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2016年1月,在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一番话振聋发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宜昌、荆州、岳阳、武汉,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并指导治理长江生态。


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推动新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战略体现新时代发展观。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11省市齐心推进《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纲要》总体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强调长江生态环境对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性,更加强调长江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明确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明确既要长江经济带的金山银山,更要长江沿线的绿水青山,申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首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并由此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和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咬定青山 焕发神采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定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为此,11省市共治长江生态,长江生态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以全局观、系统观来统筹推进,化解资源紧缺性、污染严重性和生态破坏严重性构成的尖锐矛盾。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十年禁渔扎实推进,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江西省拥有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执法能力,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确保“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千湖之省”湖北始终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咬定青山不放松,涵养青山绿水,始终不渝勤政善治,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蕴含丰厚的经济价值,是持续增强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长江中游的江西宜春市靖安县九岭山腹地的港背村,曾经因过度砍伐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封山育林多年后,港背村环境获得巨大改善,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村里搞起了森林研学、竹筏漂流等旅游业态与蜜蜂、棘胸蛙养殖。新余市仙女湖景区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7%,通过激活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和金融属性,盘活了蕴藏在仙女湖山水中的绿色宝藏,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江西省各地通过搭建转化平台,将零散、闲置、低效的生态资源资产通过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变为高效、优质的招商资产。湖北利川市坚持立足独特气候条件和良好自然环境,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利川是长江支流清江的发源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夏季平均气温22.2摄氏度,凉爽舒适的气候条件与流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为了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利川强化系统思维,增强工作协同性。从污染源头入手进行水治理,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乡村一起抓,生活污水、畜禽粪污、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一起治,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治污、供水、灌溉需要,取得明显成效。清江水质多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利川据此多方面挖掘资源潜力,依托冰雪、地热资源开发冬季滑雪、温泉康养等业态,依托喀斯特地貌推广攀岩、徒步等户外休闲运动,让四季皆可游。同时,借助旅游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等富硒生态农业,打造茶旅、药旅等田园综合体,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的富硒红茶“利川红”,年产值达32亿元,带动22万茶农增收致富。利川市充分发挥长江优质生态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做好集群式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更好地造福群众建设家乡。而地处长江上、中游分界点的湖北宜昌,磷资源富集,曾因磷化工产业闻名全国,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痛定思痛,从2017年起,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坚定抉择——对域内化工企业全面实施关改搬转治绿,同时通过打造精细磷化中心,推动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转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能。好生态滋养好农业,食品安全乃民生之本,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云南等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加快建设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仅四川省2023年粮食产量就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打造了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江西宜春市、新余市和湖北利川市、宜昌市等是长江生态治理的一个个缩影,其启示具有深刻意义。大而言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体的理念;具体而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底线与本钱,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小康共富之源。生态治理一定要聚焦突出问题,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治理,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发挥协同联动整体优势,不断培育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不断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作者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8期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最热文章